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暢遊天下之台灣1--台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北(Taipei),簡稱「北」,又稱北市,是台灣省省會,市政府駐信義區 。[1]

位於台灣島北部的台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

台北是台灣省 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與傳播中心,

僅次於新北市的台灣省第二大城市。

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2017年台北常住人口275萬人,

人口密度居台灣省第一位。2017年台北地區生產總值5412.65億元人民幣,

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36位, 人均GDP為19.682萬元人民幣,位列台灣省第一位 。

台北都會區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約704萬,包括由同台北市外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蘆洲、三重、

新莊、板橋、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樹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

由上述2個城市都區與台北市共同組成的大型都會區,而這片區域又泛稱大台北地區或雙北。

台北歷史悠久,歷史遺蹟眾多,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

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台北府,意為台灣之北從此有「台北」之名,

統管台灣軍民政務,從此逐漸成為台灣省的政治中心 。

台北被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

以台北為中心與周邊市鎮所連結而成台北都會區,是台灣人口最多的都會區。

其作為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核心,台灣省規模最大的公司、企業、銀行、商店均總部設在這裡 .

依據轄內的芝山岩遺址所得到的最新考古研究,台北市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

也就是,當史前時代,台北仍為一個大湖泊時;僅有諸如圓山,芝山岩等高地浮現當時,

就有其人類活動。他們食後所棄烏蜆殼、蚝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半鹼水性和海棲性貝殼類成為貝冢,

除此,亦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遺蹟。

根據記載,台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於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

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占領台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

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和永、陳憲伯、

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台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

「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語「tagal」。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買買茶興起,

先是艋舺(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

台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台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

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統管台灣行政,從此就有「台北」之名。

1884年,台北府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台灣建省,省會位於橋孜圖,但是實際上是在台北。

劉銘傳擔任台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

並將台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台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

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台中市)移至台北,從此逐漸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

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2]

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台北城範圍內的區域(日本人稱為「城內」)

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台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牆原址闢築4條3線道路,

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

另外也新設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台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形態。


日本殖民統治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台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台灣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灣總督府新廳舍落成為止。

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

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台北市。台北一名始見於清藍鼎元所撰「紀竹塹埔」,

略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

其地平坦,極膏腴,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台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

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塹以北之台灣北部地區而言。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當時的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

日本殖民時代畫下句點,為台灣的城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台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於台灣省。

台北市政府於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於建成區長安西路。管轄區域:

東為台北市松山區中坡,位於東經121°35′16″;西為雙園區加蚊子(西園町),

位於東經121°28′43″;南為大安區六張犁,位於北緯25°0′19″;北為中山區大直;

位於北緯25°5′25″。本市四境均為台北縣的各鄉鎮毗鄰。東與內湖鄉接壤,西以淡水河為界,

與鷺洲鄉相隔,東南與深坑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中和鄉板橋鎮相望,

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

管轄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龍山、松山、城中、雙園、大安等10區。

1949年隨着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200萬軍民,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

工作的風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區、

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開始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發區域原先集中於舊市區西側,

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向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為台灣地區的直轄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勢及水源需要,

以淡水河、新店溪為界,將台北市原有轄區及台北縣的南港鎮、內湖鄉、木柵鄉、景美鎮,

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轄的士林、北投兩鎮一併劃歸台北市,分別改制為南港區、內湖區、

木柵區、景美區、士林區、北投區。(註: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

台北市除了直轄其他十四區外,士林北投兩區是透過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的。

北高兩市的區一樣是屬於鄉鎮級,但陽明山管理局是屬於縣級,且非派出機構,真正算派出機構的是市區。)

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12區。

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

相當程度地緩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

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西門町、大稻埕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劃。

文化

[[[File:台北圖片04.jpg|縮略圖|居右|300px|原圖鏈接圖片來源於隨意貼網]]

宗教

台灣地處傳統的儒家文化圈,台北市宗教情概與台灣宗教大致上相同,基本上以傳統宗教與西方宗教等為主,

以佛教與道教為例,台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

台北市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着閩、粵移民由祖居地移鑾請迎至。

由於具有移民社會的屬性,以及台灣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現蓬勃而多元的發展。

雖以佛教與道教為主,但也有全台灣最多的基督教人口與穆斯林。

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閩、粵移民由故鄉迎來的神佛,20 50年代之後,

許多台灣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將其神靈請至台北設分靈,

所以祭祀以媽祖、王爺、菩薩居多。台北地區的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

冠於北台灣,其教派之廣,幾乎涵蓋各神佛,堪稱台灣宗教的總匯。

早期世居台北的凱達格蘭族崇尚萬物有靈的泛靈信仰。16世紀西班牙會士曾傳入天主教,

歷經荷西戰役後,被迫中斷。隨着17世紀漢移民帶來了屬於中原文化圈的香火,

逐漸改變台北原生宗教風貌。在清領時期,台灣社會普遍「重儒道輕釋佛」,

民眾崇尚道教與儒教三綱五常觀念,佛教較不振。當時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屬「台北迎城隍」。

清領後期西方傳教士馬偕博士為台北帶來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長老教會。

日據時期始,統治當局推動內地同化運動,迫民眾信奉政教合一的日本神道教,

總督府於劍潭山興建當時全台灣最大官方信仰中心台灣神宮。雖漢民傳承信仰此時遭壓抑,

但各地移民與地域信仰帶入台北,漸促使台北宗教融匯;此時尚傳入日本佛教淨土宗、臨濟宗等,

大量僧侶傳教布道,在市內興建起日本風格的大型佛寺。

隨着國民政府移鼎,大量新移民遷入台北,同時傳入諸多新宗派。1

950年代之後,大規模台灣中部、南部居民移入台北,亦將其祖居地守護神分靈入城;

此時期除了本地鄉土神以外,以祭祀媽祖、王爺、佛祖、菩薩等居多。

大台北地區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冠於北台灣,教派之廣,幾涵蓋各神佛,堪稱台灣宗教總匯。

不僅佛道儒,台北市有台灣唯一天主教總教區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最多基督新教與伊斯蘭穆斯林信仰人口;多元蓬勃的宗教文化,是市民們豐富的精神食糧。

音樂

台北是亞洲的流行音樂重鎮,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文化創意、娛樂產業的樞紐中心。

民主社會的多元開放風氣促使台北文化活動活絡的一大優勢。藝術、娛樂等文化創意活動密集頻繁、

藝文表演場與展覽場地亦居全國之冠。除了流行音樂有國際團體、演藝人密集訪台演出,

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團體,同時在台北市各場地個別巡迴公演。表現風格多元化

,有醒世、創作實驗、冷僻、同樂、音樂、歌仔戲等劇別;主題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會,

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來從士林台北藝術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館、台北之門、華山藝文特區、

松山煙廠文化園區與南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等地標建築,將連結成一條L型城市文化創意軸線。

游在台北

台北市是台灣北部的遊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

還有島內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萬平方米的台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動物園。

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遊覽的好地方。

台北市名勝古蹟頗多,其中台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

均為風景優美,適宜遊覽的好地方。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

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

坐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

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

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閒情。

台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蹟等。

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行天宮,

刻劃着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台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

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處。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西門町、

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家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

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緻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

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台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台北市治轄幅員雖與台灣其他縣市比起來不算寬廣,卻擁有許多人文景觀,也存在着有別於其他國際城市的特殊風情。

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博物館外觀仿北京故宮博物院,採用中國宮廷式設計,氣勢宏徫,美輪美奐。

博物院收藏品共70萬餘件,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玉器、漆器、雕刻、織繡、買賣茶、滿蒙檔案文獻最為豐富。

台北總統府 [3]


台北總統府建於1919年,其建築是當時流行的文藝復興維多利亞風格,

造型對稱五層樓建築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徵權威的高塔。是台灣地區領導人接見賓客、辦公的地方。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72年所修建,是一座仿宮殿式設計,

巍峨宏徫,內有一座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多功能大會堂,可舉辦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

另外還有藏書30萬餘冊的孫逸仙博士圖書館及中山公園。

龍山寺


龍山寺古稱艋舺的萬華是台北市與大稻埕齊名開發最早的地方,

清中期與台南、鹿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

而龍山寺創建於艋舺開拓之初,主祀觀世音菩薩,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北方,公園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為中心,

因此各種特殊火山地形景觀及地質構造便成為一大特色。因崁腳斷層造就很多溫泉如:

馬糟溫泉、北投溫泉、行義路溫泉等。每逢春季,園內各山植物開花遍野。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占地5.2頃,原屬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總督府園藝支所用地,

國民政府遷台後乃選是作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官邸,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

開放給市民參觀。官邸內公館為蔣中正及其夫人居住、辦公、宴客地方,他倆在此共住了26年。

忠烈祠

忠烈祠位於圓山飯店東側,占地約1600坪,氣派雄偉的廟堂,奉祀犧牲的烈士,

由於景色清幽,整點並有換衛兵儀式,常吸引觀光客來觀看。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坐落基地東邊,背臨杭州南路,坐東向西,遙望大陸。

三層台階高14.5米,主體強高24米,斗拱至寶頂尖高31.5米,合共70米。

大門高16米,重75噸,為青銅鑄建。建築以藍瓦白牆為體,象徵着青天白日。

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為40米見方,四角各突出7.5米,後方居中立蔣中正坐姿銅像,以供瞻仰。

西門町

西門町是指由成都路、中華路、漢口街、昆明街卯涵蓋的商業娛樂區,為台北市另類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華西街夜市

華西街夜市位於龍山寺西邊的華西街夜市,是觀光客來台必到之處。夜市囊括各式風味小吃,從山產至海味,一應俱全。

士林夜市

士林夜市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費對象以學生為主,除各式風味小吃外,

還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飾、精品等各式店鋪。時髦追新族到此,絕不空手而回。

台北觀音山

台北觀音山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猶如橫臥的觀音像,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區,

與北岸的淡水市鎮、大屯火山群相望,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標。觀音山的海拔不高,

卻相連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漢嶺也不過612米,山區步道密布穿梭,為台北市西郊最熱門的登山去處之一。

台北夜市

台北的夜市中,集合了各種潮流玩具、生活用品、衣服飾品、新奇發明、神算占卜、

傳統遊戲(如套圈、打彈珠、撈魚、射汽球等),而夜市中的主力──各種大菜小吃

更可說是台北飲食文化具體而微的展現!以下簡介全台北最熱鬧、出名的7大夜市。

美食推薦

上引水產(民族東路店)

位於台北魚市旁,漁場新鮮直送。有立吞區、燒烤區、火鍋區等,

也可以超市外賣坐在門口椅子上吃,性價比超高。新鮮美味絕對值回票價。

地址:台北民族東路410巷2弄18號 (捷運行天宮站)

林東芳牛肉麵

店面非常不起眼,但門口總是大排長龍。

他家在一個路口轉過去後十米,還沒轉過街角就聞到牛肉湯濃郁的清香,怪不得遠近聞名。

湯底是加入中藥熬煮的,濃郁卻又帶有藥材的清甜。

牛肉燉到酥爛,麵條也很彈牙,配上他家特製的辣醬更是好吃到無敵~

地址:台北八德路二段274號 (捷運忠孝復興站)

度小月擔仔麵(永康街店)

小月是淡季的意思。1895年洪先生為了在淡季幫補家計,挑擔叫賣,取度過淡季為意叫「度小月」。

他家擔仔麵以蝦頭熬製高湯配祖傳秘方肉燥,生意火爆120年,

蔡瀾滿分推薦。如今店裡依然保存了小爐燒着木炭來煮肉臊,看看就覺得風味無窮。

雖然就這么小小一碗,但也直接秒殺。總店在台南,台北這家店位於永康街,所以經常排隊。

地址:台北永康街9-1號 (捷運東門站)

肥前屋

深藏小巷中,但因舒國治在《台北小吃札記》中推薦而聞名,天天大排長龍。

招牌當然是鰻魚飯,新鮮現宰的鰻魚經過炭烤鋪在米飯上,簡直太誘人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醬汁太少,略顯有點干,如果醬汁多些就完美了。

但總體來說,還是很好吃,基本要排半個小時以上。 地址:台北中山北路一段121巷13-2號 (捷運中山站)

七條通蕭家魚湯

位於肥前屋對面,本來也不知道,在肥前屋排隊的半個多小時裡,這家店的魚湯香不停地飄出來,

一聞便知是上品的美味,於是第二天特地來吃。招牌是魚湯和擔仔麵,沒什麼遊客,

都是做街坊鄰里生意,但很好吃,料足鮮美。魚湯沒放什麼佐料卻很鮮,

面很筋道也很入味,蔬菜也很清甜。非常推薦這家!

地址:台北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121巷20號 (捷運中山站)


圓環邊蚵仔煎

寧夏夜市的第一推薦。蚵仔、蔬菜和半固體的雞蛋融合在一起,

口感超好,蚵仔一粒粒大大的也很新鮮。吃完一份又叫了一份,可見受歡迎程度。

地址:台北大同區寧夏路46號 (捷運雙連站)

寧夏觀光夜市

推薦:劉芋仔蛋黃芋餅,豬肝榮仔的豬肝湯,豆花莊的豆花。

還有忘記名字的豬血湯豬腳飯等等,總體來說比士林好吃太多啦。

士林遊客多價格貴東西一般,寧夏夜市雖然規模小很多,但家家小吃攤都很有特色。

地址:捷運雙連站

金峰滷肉飯

金峰滷肉飯憑着一小碗滷肉飯廣受歡迎30年,更因康熙來了推薦而名聲大漲。

滷五花肉配白飯,加上幾樣小菜,便是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價格也如鄰里般親切。

地址:台北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10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

鼎王麻辣鍋(光復店)

他家的鴨血鍋底任食。環境不錯,菜品新鮮,酸梅湯超級好喝。原價略微有點貴,有折扣券的話實惠好多。

地址:台北光復北路89號 (捷運南京東路站)

藍家割包

位於陳三鼎對面。四神湯是淮山/蓮子/茯苓/芡實,配上豬肚與豬腸熬成的湯,果然養身,

夜宵都這麼補。割包有點像肉夾饃,太飽了所以沒吃,但好多人排隊買割包,

據說當年蘇打綠也很喜歡吃這家的割包。大腸面線也是他家的招牌。

地址:台北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16巷8弄3號 (捷運公館站)

阜杭豆漿

開了40年的"阜杭豆漿",躲在善導寺站旁華山市場二樓,不是路邊店面,

但排隊可以從二樓排到一樓排到路口拐彎再排到下一個路口。

地鐵出來看到一個長隊,不用問就是「阜杭豆漿」的隊伍。

我們排了大概45分鐘,好吃但也沒有說驚為天人,可令人感覺到很樸素用心做好大餅油條的誠摯。

地址:忠孝東路一段108號華山市場二樓 (捷運善導寺店)


參考資料

  1. 台北(附圖),百度網,
  2. 馬關條約(附圖),百度網,
  3. 台北總統府(附圖),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