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石村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白石村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

人口数量;2000多人

白石村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的一个行政村。[1]

张良后裔聚集古村落

张良后裔聚集古村落--白石村

因坐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头山下,又因村人几乎全为张姓而习惯称其为"白石张"。是池州境内仅有的一处张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据《张氏宗谱》记载,在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村庄有九弄13巷,全村有400余户、2000多人口。据《东至县志》记载:"白石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51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20余代。 "新编《东至县志》记载:"坦埠乡白石村西的长墩(又名团墩),曾出士夹砂红陶片,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之一。"另据史料记载,宋建炎4年(1130)岳飞奉命率部转战皖南,直抵池州,其部将杨白为抵御金兵,曾在白石村西的山中驻守很长时间,这个山寨后人称其为杨白寨,至今仍遗有兵营旧址。2008年清明,村人按族谱图索骥,在村头枫树垅倒地木形发现了一世祖张贵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证实了史志记载的翔实。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淳》云:"张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他身处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唯一一位甚得始终的人,今人张永乐曾作《白石谣》赞道:炎黄子孙,白石张村;良相后裔,贵三传人;25代,明清至今;三百余户,二千人丁;地处偏僻,世代农耕;吃苦耐劳,善厚做人;村风古朴,脾性率真;勤俭度日,代代传承。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这个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600年前选址时,就以"喝形"为依据,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以张姓宗祠分界,分上村、下村,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虎山右龙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因这里属卡斯特地貌,山上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庄取名"白石村"。据井盆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村庄有九弄13巷,400余户,2000多人口,村头山上建有碉堡,常年架兵器保护,进出白石张村,主要是通过水路的黄湓河直通长江到安庆城,那时的村寨,宛如一座城堡,张姓族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农耕桑麻,捕鱼捞虾的生活。随着年代的更迭,时事风云的变换,白石张村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使这一古村落变成一片废墟和瓦砾,但村落遗址尚存,勤劳顽强的白石张人就在这片废墟上,在不打乱原来格局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家园,使这个村仍保留九弄13巷的模样,并将宗祠门前的七口深井围成一个半月形的池塘,种上莲藕,变成村中间一口美丽的荷花塘,四周摆放16口古时遗下的旗鼓,使这个古村落又透出一丝古风古韵来。尽管现在经过移民建村,在老村庄门前的高坡上又新建了四个新村,但老村的风貌依在,从坦埠乘车直抵村口,古村的风貌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更为奇特的是,白石张村的西面是辽阔的升金湖,沿湖岸有奇妙的堆石景观,村周围的山间有起凤阁、观音洞、敞口洞等庙宇;村南笔架山,似一尊笔架卧湖边,站在山顶上可遥望安庆迎江寺;村东的茅冈嘴是延伸至升金湖中的一个半岛,是人们泛舟垂钓和观鸟的好去处。今人张永乐作有《茅冈嘴》诗云:"春绿滩头白鹭飞,夏涨夜水漫湖圩。秋采菱角鱼虾跃,冬现湿地鹤雁归。"村中间的七井塘,更是村民们六月天赏荷的好地方,有诗云:"先祖巧修七井塘,明保风水实消防。斑剥旗鼓四周立,荷红鲤肥掩沧桑。"在白石张村,你如果作一日游,还可以品尝到现打现捞的升金湖的金丝鲤和手板鲫,享受湖边的美味大餐。

目录

相关视频

白石村:守住绿水青山 留住最美乡愁

参考资料

  1. 探访石台白石村 , 鸿蒙 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