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塘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塘咀

图片来自eastweek

石塘咀(Belcher Point,亦作石塘嘴)位于坚尼地城以东,香港大学以北,西营盘以西,即由西祥街/西祥街北嘉安街,属香港香港岛中西区的地区。[1]

历史

清朝初期,石塘咀一带只是一个荒芜的山坡。由于盛产优质的花岗岩麻石),可作建筑材料之用,吸引了一批以打石为业的惠州客家人到来开采[2]

1841年即开埠当年的人口普查出现“石塘嘴”作为打石工人的聚居点;当时人口有25名。[3] 至1880年,当时石塘咀已形成花岗岩石矿场,在采矿完成后,该处剩下凹陷大石塘,而向海的一段较尖而窄,状似鸟咀,所以得到“石塘咀”此名。

早在1903年,石塘咀填海工程尽管已经完成,但该地仍然是一个荒芜而偏远的地方。1904年香港第13任港督弥敦抵港,刚好上环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弥敦灵机一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迁至石塘咀,利用妓院开发该区。石塘咀因而名盛一时,当时石塘咀风月区有数百间妓院,“大寨”70多家,妓女近二千人,酒楼40家,而依靠妓寨维生的人更接近五万人,遂有“塘西风月”之称。以当时香港人口不足50万来说,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是依赖石塘咀生存。此外香港第一间戏院亦是位于石塘咀,位于德辅道西,名为太平戏院,是香港当时最大的粤剧戏院。

到1935年香港政府依随英国法例立法禁娼,昙花一现的塘西风月暂告一段落。不过在香港日治时期,因为日军总督部颁令所有华人妓院必须迁到石塘咀的“娱乐区”,所以石塘咀曾再度繁华起来。当时石塘咀易名为藏前区假名:くらまえく),大酒家和妓寨都相继复业,高峰时期领有牌照的妓院有五百多家。不过当时民不聊生,能够上妓院的只有一批日宪密侦。

政府于1980年代曾打算以地铁港岛线连接该区,并于区内预留车站出口两个位置,惟计划一直停止。2005年6月当局决定开始港岛线西延的西港岛线计划,并于石塘咀设一地铁站,以龙虎山上的香港大学命名为大学站,但这个名称与九广东铁(现称东铁线)的大学站相同,因而引来了不少争议。该车站最后命名为 香港大学站 (HKU Station),香港大学站同时亦被建议为连接南区的港铁南港岛线西段的车站。

香港电车于石塘咀的屈地街设有总站,1989年新电车车厂于石塘咀设立。

典故

根据香港学者陈云根在《咸湿》一文章中提及,有人推断,咸湿此词语于1920至1930年代由在石塘咀工作之妓女所创造。石塘咀早年是香港色情行业其中一个集中地,妓女颇多接待位于附近码头工作的苦力,该等男人终日劳累而流汗,海风吹拂,皮肤结盐,惹来一身咸水味,故称该等上门寻芳之急色男子为“咸湿佬[4]

交通

港铁在石塘嘴南面设有香港大学站(HKU Station),乘客可以在此乘搭港铁港岛线,香港大学站亦被建议为连接南区的港铁南港岛线西段的车站。香港大学站曾被称为宝翠站(Belcher Station)、屈地站(Whitty Station)和石塘嘴站(Shek Tong Tsui Station),惟港铁最终采用香港大学站作正式站名。

香港电车于石塘咀的屈地街设有总站。

主要交通干道

东西走向

南北走向

参考文献

  1. 存档副本 (PDF). [2006-09-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1-03). 
  2. 分区简史及地方名字由来-区内地方名字的由来 (PDF). [2015-1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3. 《中国丛报》1841年香港岛人口统计.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4. 陈云 – 咸湿. [200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