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津广严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津广严院,又称柏林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三河乡柏林寺村,始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清代扩建,占地2500平方米。

福津广严院座北朝南,现存的仅是原寺院中前院的四座建筑:前殿、东厢房、西厢房、大雄宝殿。福津广严院建筑仍保留着南宋的建筑风貌和特征,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建筑,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特别是研究南宋建筑具有重大的价值。

2019年10月,福津广严院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据《武阶备志》载:“后魏置武阶郡,西魏于郡置覆津县。唐景福元年更名福津。”又载,“金石文跋尾云,阶州福津镇弥陀院,盖本弥陀院,至是始赐名广严也。”广严院原名弥陀院,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朝廷赐名广严院。

宋天圣年间为广严院鼎盛时期,营造有大佛殿、文殊殿、观音殿、斋厅、僧房、三门楼等30余间。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立《新修广严院》碑文:“绍兴中为涨潦啮坏,无尺椽寸瓦留者。”说明北宋时建筑宏大雄伟的广严院,在南宋绍兴年间被洪水冲毁,再也不复存在了。

据寺藏《福津县广严院记》碑文记载:“该院故名弥陀旧庐,至嘉佑中,改赐今名。绍兴中,为涨潦啮坏,始相今址,迁而新之。起于绍兴三十一年,落成于乾道九年,凡十二年。”此后的元、明时期是否进行过维修已无从考证。

据山门脊檀题记:清雍正六年(1728年)春,广严院曾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1995年,由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勘察设计,永靖县古建筑施工队施工,对广严院进行了维修。

2010年,在国家、省、市、区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在文物保护法允许的范围内,对广严院进行了大规模抢修。

结构

福津广严院座北朝南,早期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物甚多,历经沧桑,现存的仅是原寺院中前院的四座建筑。这四座建筑坐北向南依次为:前殿、东厢房、西厢房、大雄宝殿,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福津广严院前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10.74米,进深两间,通进深5.8米,面积63平方米。灰瓦屋面,台明前砌十一级踏步。前殿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前檐柱与后檐金柱间承大梁,上置三架梁。后檐金柱与后檐柱间设单、双步梁连接,并以叉手斜戗脊檩。装修前檐明间为木门板,两次间为土坯砖墙封护。后檐明间以雀替为饰(现佚失),次间墙体上部后人各开一窗,地平为水泥地面。

福津广严院东厢房为硬石式建筑,灰青布瓦屋面,平面面阔三间,通面阔9.80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10米。结构形式为抬梁式,梁架做法同西厢房,因东厢房被后人改动较大,故其平面、梁架及装修已失去原有的做法。

福津广严院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灰青布瓦屋面,平面面阔三间,通面阔9.1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51米。结构形式为抬梁式,三架梁带单步梁,三架梁上坐瓜柱,支顶脊檩和后金檩,建筑墙体均为土坯墙,外粉麦秆泥。现存西厢房被后人改动较大,仅部分梁架留存,平面将北侧加建一间,梁架装修已失去了原做法。

福津广严院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同面阔18.2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2.01米,面积21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殿前置月台,月台深3.2米,台明前有踏步三级为后人改砌。大雄宝殿内部平面采用了朱元时期常见的减柱造型式——即减去了前檐内金柱,增加了建筑的使用空间。但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地震的影响,大梁出现拔榫及劈裂现象[2]。现大梁下由后人加木柱挚顶。殿内梁架为砌上露明造,抬梁式结构,四缝六椽袱,后坡有牮牵和草乳松。明间两缝四椽袱与六椽楸间设驼墩支顶。脊瓜柱两旁置鱼背,檩下伴有攀间辅佐。每间有三垛;殿檐柱檐头做梭柱,且檐柱由明间至稍间有5厘米升起。殿檐下斗拱硕大,为工辅作单昂,柱头辅佐昂后跟四椽袱,铺间辅佐后尾做真昂挑于下平桁,从其斗拱尺寸和做法看,具有着较典型的宋元建筑特征。前檐装修明间为木板门,次间为隔扇门,尽间为直根窗。后檐明间门后人用墙体封堵,殿的两山墙及后檐墙均做15厘米的墙体收分。墙体为土坯墙砌筑,外粉麦秆泥。  

特点

福津广严院前殿上为筒瓦,九脊十兽单檐挑角,歇山顶,正脊两端鸱吻张口吞脊,脊面上饰牡丹花叶,下饰琴棋书画,名间、次间、稍间齐全。柱刻海石榴、莲花,柱头卷刹,每间檐中刻有鸳鸯交首。四角柱斗拱上为双抄下昂咀琴面,昂屋梁深入屋顶内达三米,全为真昂。屋内昂柱交,接处有雕刻禅肚雀替,次间与稍间大梁上有阴刻驼峰梁宋代木结构风格。

视频

福津广严院 相关视频

美丽动人的柏林寺
古代建筑之七檩硬山小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