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禾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容简介

《禾谱》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共五卷,北宋曾安止撰,为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后的一部重要古代农业科技著作。《禾谱》第一部分对水稻的“总名”、“复名”、“散名”作了论辨,清晰地指出古今水稻名实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特别是作者能对古今水稻的异名进行辨析,比较古今水稻品种之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在记载水稻品种时,此书也并非简单地记录名称,而是对水稻的生育期、外形、原产地等均有记载,现存《禾谱》载有籼粳稻21个(其中早稻13个,晚稻8个),糯稻25个(其中早糯11个,晚糯14个)共46个,加上被删削的,共有56个。 《禾谱》所记稻品,以泰和地区为主,又并非泰和一地所专有。现存《禾谱》中有8个品种分别见于南宋8种方志。《禾谱》所记稻品,还反映宋代水稻品种资源发展的历史。如当时泰和传入占城稻才四、五十年,已有早占禾、晚占禾之分,反映出占城稻在江西传播的史迹。《禾谱》所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数量之多,说明赣江流域是宋代重要水稻产区。《禾谱》对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历史以及宋代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 《禾谱》全书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吉泰盆地地区50多个水稻品种的名称、特征、来源以及播种、插秧、收割的时间和栽培技术、管理方法。《通考经籍志》和《宋史·艺文志》均有着录。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遭贬南迁,过泰和时见到此书,作《秧马歌》附于书后,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又叹“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但当时曾安止已经失去了目力,无力补写。一百多年后的南宋时,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著《农器谱》三卷以补之。 《禾谱》和《农器谱》原书均在明代末年佚亡,1983年泰和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农史调查时,在石山公社(现石山乡)匡原村所藏光绪三十四年刊《匡原曾氏重修族谱》中发现了经谱撰修者删削的《禾谱》部分内容,同时曾氏祠堂中发现了《秧马歌》碑刻。另外,据近年的研究,元朝王祯所著《王祯农书》也保存了《禾谱》和《农器谱》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曾安止(1048-1098年),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北宋熙宁进士,初任丰城县(今丰城市)主簿,后改为彭泽县令。其在任期间,体察民情,为政清廉。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号屠龙翁。早年家境贫穷,入不敷出,有时靠典当度日,但其父仍杜门教子,安辞、安止、安中、安强四兄弟都得到良好教育。安止于熙宁六年(1073)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其问,重视发展农业,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断;又以孝道教导县民,故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后因眼疾严重,弃官还乡。自叹技成无所用,故取号屠龙翁。去世后,葬于太和县千秋乡武山南祜仙观后,其墓今存。 曾安止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搜集大量有关水稻品种及栽培技术的资料,去世前完成《禾谱》5卷。此书详细介绍北宋江南地区50多种水稻品种名称、特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今全帙不存,但残存部分仍是研究江西乃至全国水稻栽培的珍贵资料。

内容预览

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人。北宋农学家。熙宁进士。曾任丰城主簿、彭泽知县。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详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和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苏轼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泰和曾氏族谱中有该书部分内容。据载,北宋时泰和水稻品种多达五十个。南宋中期,其后裔曾之谨又撰《农器谱》以补《禾谱》之缺。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5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在中国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该书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