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禾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容簡介

《禾譜》是中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共五卷,北宋曾安止撰,為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後的一部重要古代農業科技著作。《禾譜》第一部分對水稻的「總名」、「復名」、「散名」作了論辨,清晰地指出古今水稻名實之間的聯繫與差別。特別是作者能對古今水稻的異名進行辨析,比較古今水稻品種之間生物學特性的差異。在記載水稻品種時,此書也並非簡單地記錄名稱,而是對水稻的生育期、外形、原產地等均有記載,現存《禾譜》載有秈粳稻21個(其中早稻13個,晚稻8個),糯稻25個(其中早糯11個,晚糯14個)共46個,加上被刪削的,共有56個。 《禾譜》所記稻品,以泰和地區為主,又並非泰和一地所專有。現存《禾譜》中有8個品種分別見於南宋8種方志。《禾譜》所記稻品,還反映宋代水稻品種資源發展的歷史。如當時泰和傳入占城稻才四、五十年,已有早占禾、晚占禾之分,反映出占城稻在江西傳播的史跡。《禾譜》所記泰和水稻品種資源數量之多,說明贛江流域是宋代重要水稻產區。《禾譜》對研究中國水稻栽培歷史以及宋代糧食生產有重要意義。 《禾譜》全書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種植篇、耘稻篇、糞壤篇、祈報篇等內容,詳細記載了北宋時期吉泰盆地地區50多個水稻品種的名稱、特徵、來源以及播種、插秧、收割的時間和栽培技術、管理方法。《通考經籍志》和《宋史·藝文志》均有着錄。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東坡遭貶南遷,過泰和時見到此書,作《秧馬歌》附於書後,稱其「文既溫雅,事亦詳實」,又嘆「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但當時曾安止已經失去了目力,無力補寫。一百多年後的南宋時,曾安止的侄孫曾之謹著《農器譜》三卷以補之。 《禾譜》和《農器譜》原書均在明代末年佚亡,1983年泰和縣文物普查工作隊在進行農史調查時,在石山公社(現石山鄉)匡原村所藏光緒三十四年刊《匡原曾氏重修族譜》中發現了經譜撰修者刪削的《禾譜》部分內容,同時曾氏祠堂中發現了《秧馬歌》碑刻。另外,據近年的研究,元朝王禎所著《王禎農書》也保存了《禾譜》和《農器譜》的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曾安止(1048-1098年),字移忠,號屠龍翁。江西省泰和縣澄江鎮文溪村人。北宋熙寧進士,初任豐城縣(今豐城市)主簿,後改為彭澤縣令。其在任期間,體察民情,為政清廉。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號屠龍翁。早年家境貧窮,入不敷出,有時靠典當度日,但其父仍杜門教子,安辭、安止、安中、安強四兄弟都得到良好教育。安止於熙寧六年(1073)登第,賜以同學究出身。熙寧九年再次應試,取得進士出身。初任豐城縣主簿,後知彭澤縣。其問,重視發展農業,關心下層人民生活疾苦,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斷;又以孝道教導縣民,故譽藹然而薦者交彰矣。後因眼疾嚴重,棄官還鄉。自嘆技成無所用,故取號屠龍翁。去世後,葬於太和縣千秋鄉武山南祜仙觀後,其墓今存。 曾安止後半生對泰和周邊各地農業生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潛心研究水稻栽培,搜集大量有關水稻品種及栽培技術的資料,去世前完成《禾譜》5卷。此書詳細介紹北宋江南地區50多種水稻品種名稱、特徵、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後又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今全帙不存,但殘存部分仍是研究江西乃至全國水稻栽培的珍貴資料。

內容預覽

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號屠龍翁,泰和人。北宋農學家。熙寧進士。曾任豐城主簿、彭澤知縣。潛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詳述泰和水稻品種資源和附近地區農業生產狀況。蘇軾稱其「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泰和曾氏族譜中有該書部分內容。據載,北宋時泰和水稻品種多達五十個。南宋中期,其後裔曾之謹又撰《農器譜》以補《禾譜》之缺。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號屠龍翁。熙寧(1068-1074年)進士,嘗為彭澤令。紹聖初(1094年)撰《禾譜》5卷,介紹水稻的各個品種、特徵、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志,在中國農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將該書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