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德肋撒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德肋撒堂
图片来自catholicheritage

圣德肋撒堂英语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于香港九龙九龙塘太子道258号,于1932年12月18日举行祝圣典礼。

依照香港政府的规定,圣德肋撒堂是获准举行婚配圣事的天主教圣堂之一。圣德肋撒堂是天主教香港教区九龙区第二大教堂,亦是全港最多人举行婚礼的教堂。圣德肋撒堂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历史

筹建

在圣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龙塘区的信徒要参与弥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玫瑰堂或者牛池湾圣若瑟安老院内的圣堂。而两处的弥撒礼仪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

在1923年时,由于九龙的人口增长,天主教会开始寻找地点去兴建一座新的圣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响力的天主教徒写信予当时的宗座代牧师多敏主教,表示愿为新圣堂筹募经费,并促请成立筹备委员会。但不巧的是,师主教却在数天后,即同年2月20日去世。[1]在师主教于2月24日的追悼会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计划。

当时的天主教会在柯士甸道已购了一块土地,但实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时计划在深水埗兴建的宝血女修会总会院又会附设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会的考虑便放了在正发展庞大的屋宇计划的九龙塘,其时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

1928年11月13日,位于太子道窝打老道交界,而积76,500平方呎的第二号土地以底价港币38,250元出售,为期75年,年租则为港币526元。结果,师多敏主教的继任人恩理觉主教的代理人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以底价投得该地。

设计和建筑工作

在确定投得该片土地后,恩主教找来自荷兰本笃会士格宁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筹划建筑事宜。格宁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国和巴西等地外,北京辅仁大学的中国式校舍以及香港黄竹坑华南总修院四合院建筑也是出自他的设计。恩主教去信当时身在北京的格宁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纪念圣女小德兰(圣德肋撒)的中国式圣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国式的设计在香港未必会为人所接受。

在1928年11月22日举行的传教区议会会议上,决定了圣堂会在1929年1月发动了公开赞助时才动工,并正式选定圣女小德兰为圣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宁神父在不知土地确实面积的情况下寄来了堂区办事处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图样。筹款委员会则在同年6月24日发起了募捐,同时,恩主教起先主张的中国式建筑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欢迎,格宁神父于是揉合了其他两位建筑师(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将圣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圆顶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

其实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会的经济经营艰苦,但由于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积极经营,教会方面终于在1931年9月21日与美安建筑公司签约,并随即开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临圣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仪式,并在圣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筑内举行了第一台弥撒。而于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临主持了祝圣典礼。在圣诞前夕,艾国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弥撒后,圣德肋撒堂再度封闭以作最后阶段的装修。其后,圣堂正式开幕,第一任主任司铎为颜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为九龙塘区的天主教徒提供弥撒的地点。

发展

其后,圣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为准堂区,并于1949年正式升格为堂区。多年来,圣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都扮演了相当的角色,以致在和灵导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黄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务该堂期间,在神职人员间常笑指圣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铎为“九龙区主教”。

圣德肋撒堂于2007年 庆祝建堂75周年,维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圣体祭台的全面改建、约12只玻璃窗重新彩色设计以及主祭台云石的维修。此外,圣德肋撒堂购入了新制的洗礼池,并于2007年的复活弥撒首次使用。由于圣堂要预留地方以便内部的维修,故于2007年1月至8月暂停开放给举行婚礼之用。[2]

建筑风格

由格宁神父设计的圣德肋撒堂是一座带有圆顶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状成一拉丁十字架,并采用了罗马式圆匀意念的设计,侧廊采用了圆拱为主题。堂内的石柱则是采用科林斯式。顶梁的材料为三合土和钢筋,但仍采用了中国宫廷建筑的方式建成。

圣德肋撒堂的钟楼可说是圣德肋撒堂的标记,但当中的铜钟在大战期间被卖掉。不过根据教友的忆述,教堂的钟声在1960年代时仍有依时鸣响。

圣德肋撒堂共有四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第一块位于圣堂右方钟楼底部,是立于1932年的奠基纪念碑;另一块石碑则是在祭衣房洗涤圣物去水盆的上方,立于1950年,为了纪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纪念圣母升天于同年被宣布为信理。最后两块石碑在教堂大门入口内左右两侧,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其中一块在最低一行刻有墨索里尼的名字。据考证,墨索里尼女婿齐亚诺伯爵于三十年代初为义大利驻上海领事,经常来往沪港两地,并以其岳父名义向圣堂作出捐献。齐亚诺后来出任过驻梵蒂冈大使及外交部长,最后因反对墨索里尼政权而于1944年被枪决。现只馀碑上隐约可见的名字,纪载了这段法西斯义大利与香港的交汇。

圣像

圣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坛右方供有圣女小德肋撒的圣像外,在祭坛左方亦供有花地玛圣母的圣像。这圣像是在花地玛圣母于1917年相传在花地玛显现后第一批从葡萄牙运来的。

在圣堂的祭坛之后,圣体柜之上另有一组云石制圣像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修会圣堂中的圣像的复制品,由圣玛利书院的学生捐赠。圣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态,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婴儿耶稣的圣母。在背后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洒下玫瑰花,象征上主的恩宠。

圣堂中亦有耶稣圣心、圣方济各·沙勿略圣安多尼圣犹达圣大若瑟等的圣像。

在圣堂正门的左角围墙边亦供有交通的主保圣人——圣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圣像而对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举行汽车祝圣仪式。有些信徒甚至带了自己的单车来参与。

外围建筑

在圣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龙第13旅的童军所使用的童军室。在教堂的后方建有九龙圣德肋撒英文学校的三层高校舍。此外,在圣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龙明爱中心,于1967年建成。

参考文献

  1. 香港历任宗座监牧、宗座代牧及教区主教 - 师多敏主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6-07.,2007年5月14日验证
  2. 骆神父信箱:Renovation Schedul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12.,2007年4月22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