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肚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肚兜

圖片來自手作拼布材料

肚兜,又稱兜子抱腹心衣袜胸,是中国傳統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亦傳到越南日本越南語稱為裺襖Áo yếm)。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及後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樣式,遮盖体前从胸骨到小腹的部位。四边有带子,上端的两根带子套在颈后,左右端的带子束于腰后。一些肚兜加以精美装饰,上面会绣上各种花鸟图案。有说是遮盖胸腹部和阴部。肚兜有保护腹部,防止着凉生病的作用。中医中有时把药物夹在肚兜材料内,供年老体弱或腰腹部有病者贴身穿用,是为一种药物保健方法,現代時裝的過頸無袖上衣,其樣式類似肚兜。

歷史沿革

肚兜出現不會遲於漢代,當時無鉤肩者稱為抱腹,有鉤肩掩心者稱為心衣[1]魏晉南北朝稱為纏弦,宋代稱為袜胸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小孩子的話則是男女皆會穿,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製作方式

這件穿著於衣物最底層,繡工卻特別精細的貼身衣物,與有著固定基調的外在服飾不同,它不講求對於禮儀或品第的表現,而是以奇方寸巧、平中出韻的布局經營,匯聚繡、縫、貼、補、綴、盤、滾等刺繡針法,使人們可以寄情於公雞雞鳴求功名,避邪繡猛獸,象徵榮華富貴繡牡丹等紋飾寓意,在材料與裝飾手法的獨異性間,承載情感與意念的力量,顯露人們對生活理想的追求,可說每件肚兜都有一個題材與故事,是「情」與「藝」的精湛表達與結合。

參考文獻

  1. 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上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鈎肩,鈎肩之間施一檔,以奄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