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肚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肚兜

图片来自手作拼布材料

肚兜,又称兜子抱腹心衣袜胸,是中国传统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亦传到越南日本越南语称为裺袄Áo yếm)。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及后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样式,遮盖体前从胸骨到小腹的部位。四边有带子,上端的两根带子套在颈后,左右端的带子束于腰后。一些肚兜加以精美装饰,上面会绣上各种花鸟图案。有说是遮盖胸腹部和阴部。肚兜有保护腹部,防止着凉生病的作用。中医中有时把药物夹在肚兜材料内,供年老体弱或腰腹部有病者贴身穿用,是为一种药物保健方法,现代时装的过颈无袖上衣,其样式类似肚兜。

历史沿革

肚兜出现不会迟于汉代,当时无钩肩者称为抱腹,有钩肩掩心者称为心衣[1]魏晋南北朝称为缠弦,宋代称为袜胸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小孩子的话则是男女皆会穿,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制作方式

这件穿著于衣物最底层,绣工却特别精细的贴身衣物,与有著固定基调的外在服饰不同,它不讲求对于礼仪或品第的表现,而是以奇方寸巧、平中出韵的布局经营,汇聚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刺绣针法,使人们可以寄情于公鸡鸡鸣求功名,避邪绣猛兽,象征荣华富贵绣牡丹等纹饰寓意,在材料与装饰手法的独异性间,承载情感与意念的力量,显露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可说每件肚兜都有一个题材与故事,是“情”与“艺”的精湛表达与结合。

参考文献

  1. 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包裹其腹上,无上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奄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