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自他交换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他交换法

图片来自toments

自他交换法,又称自他相换法自他换,大乘佛教术语,是一种修行禅定的方法,起源于寂天菩萨,经由阿底峡大师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极为盛行,在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门,叫做代众生苦

修法

修行者进行这种禅修时,会观想将自己所喜爱的一切,以白光形式从心间发出,从自身右鼻孔出,从他人左鼻孔入,施舍给他人;而他人不喜或受苦的一切,以黑光形式从他人右鼻孔出,从自身左鼻孔入,融入自身心间,让自己接受别人所不想要的一切。

此禅观实际上属于慈心观的一种。

传承

自他交换法,最早起源于寂天入菩萨行论》中。阿底峡大师,经由他的上师金洲法称,领受到这种教法,之后传入西藏。这个教法被认为是阿底峡大师最重要的根本教授。格鲁派上师宗喀巴在接受这个教法后,也将它视为最根本的教授而传授给他的弟子,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加以介绍。

在《修心七要》中,也介绍了这种修行法。

理论

藏传佛教理论

入菩萨行论》中,教导先思维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自身中的苦乐也是平等的,希望他人与自己一样平等的获得快乐。进一步思维世间痛苦,升起悲心与保护心,了解无我道理,以自身来替代他身受苦,来利益他人。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有:“诸苦源于贪己乐,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乐与他苦,如实修换佛子行。……我虽无有何罪过,竟有人欲断吾头,然以悲心于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纵因贫困受轻贱,复遭重病及魔障,众生罪苦己代受,无怯懦心佛子行。”

根据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教授,进行自他交换法的修法,首先必须先思维自他交换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碍。之后才进行修法。修法的次第,则分成两个层次:第一阶段为自他平等,第二阶段为自他交换。

汉传佛教理论

在汉传佛教中,同样主张修自他交换之慈悲心,这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一种相通的法门,不过汉传佛教一般称作“代众生受苦”、“代受”。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提到以“代众生苦供养”为“法供养”之一,华严菩萨清凉国师在《行愿品别行疏》就代众生受苦提出七种方法,阐述了代受的可能性和殊胜性。在《弥勒菩萨大成佛经》中,也有“以身代受令其得乐”句。

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宝海梵志在佛前发愿:“是诸众生若业报未尽,我当舍寿入阿鼻狱代受苦恼。我当为是一切众生,于阿鼻地狱代受诸苦,令不堕地狱,值遇诸佛咨受妙法,出于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当代是众生,久久常处阿鼻地狱。”[1]。《大宝积经》里也有“如是众生所受苦恼,我悉代受,令彼得乐”之句[2]贤首大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也提到“普代众生受苦德”。还有诸多经典都提到这个法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