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北府城东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北府城东门
图片来自台北旅游网

台北府城东门,正式名称为景福门,取自诗经·大雅·既醉诗句:“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清代城门建筑,建于光绪8年(西元1882年)。昔日是通往锡口(今松山区 (台北市))等台北东郊聚落的主要通道,今日处于总统府 (台湾)中正纪念堂凯达格兰大道等台北重要地标之间,在台北府城四大城门中与台北府城北门(承恩门)并驾齐驱。因面临东方,在台湾日治时期时又称照正门。今以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之一。

建筑结构

台北府城东门[1] 是现存的台北府城所有城门中环境最为宽广。城楼的台座由石条砌成,二楼采字型双层墙壁,内室4根大柱支撑屋顶、屋顶为歇山单檐式,城楼檐下多了一条装饰带,左右城墙上多出方窗设计,建筑结构和北门很类似。东门是台北府城五城门中石作最为精致的,有瓮城,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厚实的砖墙一直接到屋檐下。双层砖墙之内,则是木造结构。屋顶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此外,北门的外廓是方形,东门则是圆弧形。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顿市容”为由,将城门的华南式楼阁与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为仿华北式建筑,尽失清代原貌。

地理位置

该城门位处中华民国政府中枢机关林立的博爱特区,在戒严时期军事管制区。因介于凯达格兰大道与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等重要集会广场之间,过去易受游行、活动波及,为免于造成国定古迹损坏,目前周边设置有铁栏杆保护,一般民众无法自由进出参观。

历史

清治时代

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朝廷将台湾府分设台湾、台北两府。 台北府城于光绪三年初开始规划城基街道、但因筑城经费之派捐问题难以解决,进度缓慢,筹划在1881年,1882年1月兴工,1884年竣工,经费高达42万馀圆,设有五座城门:东门(景福门)、西门(宝成门)、南门(丽正门)、小南门(重熙门)、北门(承恩门)。

日治时代

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施行市区改正,在1905年将城垣及西门拆除。1935年,在当时日本学者尾崎秀真山中樵等人呼吁鼓吹下台湾总督府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将城门指定为史迹加以保存。

战后至今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东门、南门、小南门的原有楼阁与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为仿华北式建筑,此后城门尽失清代原貌。

参考文献

  1. 东门-景福门,台北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