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叶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叶病


花叶病是唐菖蒲的常见病害,为世界性病毒病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 绿角状病斑,最后变为褐色;病叶出现浅绿常绿相间的花叶;严重时叶片变形、黄化,植株矮小,花穗短,花小花少,甚至不能抽出花穗。有的品种花瓣变色呈碎棉状,严重影响切花的产量与质量。

花叶病1原图链接

症状

花叶病是一种全株显症的病害,染病植株从上部叶最先显症,出现浓绿淡绿相间的花叶或斑驳症状,严重的叶片皱缩畸型。病株生长衰弱,节间缩短,全株矮化。病株开花时花器畸形,花稀少,结荚少,豆荚呈鼠尾状,籽粒不充实,有时还可以出现褐色坏死斑纹。[1]

花叶病2原图链接

病原

浩瀚农业根据大田取样检测研究发现,花叶病是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的,其毒原主要有3种:

1、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8-30纳米,病汁液稀释终点为1000-10000倍,病株汁液可通过摩擦接触传染,但以菜田的多种蚜虫,如菜蚜、桃蚜、棉蚜等传毒为主。种子不带毒。

花叶病3原图链接

2、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病毒粒体线条状。主要通过桃蚜、棉蚜和豆蚜传毒;汁液摩擦接种也能传毒;种子也有约8-10%的带毒率。除侵染豇豆外,还能侵染绿豆、利马豆和苋色藜、昆诺藜等。

3、豇豆花叶病毒(CowpeaMV),病毒粒体棒状,长约750纳米,病汁液稀释终点3000-4000倍。主要通过病汁液摩擦接触传毒,棉蚜、桃蚜亦可传毒。一般豇豆种子不带毒,但洋豇豆种子有一定带毒率。[2]

发病规律及条件

花叶病的毒源,除少数可以种子带毒的以外,其主要来源是田间受侵染的寄主植株和某些杂草寄主。病害在田间发生的再侵染主要通过传毒介体有翅蚜虫和农事操作的汁液接触传染完成的。高温、干旱的天气,以及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是诱发豇豆花叶病的最主要因素。

花叶病4原图链接

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之豇28-2、铁线青等[3]


2、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肥水供应,尽量避免高温干旱出现,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可减轻发病。


3、防治蚜虫。 生长间尽量避免蚜虫危害,发现蚜虫及时用药防治。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8000倍液喷雾。


4、加强营养调节。用药期间补喷抗病毒植物生长调节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