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芳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芳村地区是广东省广州市的市辖区,位于广州市西南端,三面临珠江,陆地面积42.6平方公里。

其地势平缓,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有毓灵桥、车歪炮台、真光书院聚龙村等旅游景点。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广州市芳村区。

历史

1949年10月14日广州市解放,10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接管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同年11月15日,芳村、崇文两区公所合并成立芳村区。自此,芳村始成为单独的直属广州市的区一级行政单位。

1954年6月,撤销芳村区。所属冲口、山村、芳村和花地4镇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所属沙涌鹤洞东塱西塱南漖、东漖、茶滘和葵蓬8乡划入新滘区。

1959年4月,属南海县管辖的龙溪海北海南、海中大队、秀水大队的秀水墟、中澳、西约、新基、郭村和黄竹岐大队的滘口村(今龙溪、海北、海南、海中、增滘、五眼桥村)划归广州市,并入郊区鹤洞公社。至此,今芳村区之地域已全部划入广州市。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同年7月6日撤社建区,11月经选举产生芳村区人民委员会。芳村区直属广州市。

1962年5月11日,再次撤销芳村区。芳村地域全部。

1984年11月12日,成立中共广州市委芳村区工作委员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芳村区办事处,分别作为市委和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筹建芳村区。198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市芳村区。198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召开芳村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芳村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和第一届人民政府,第三次成立芳村区。按市有关规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区纪委的届次,自此从头计算。

地理

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南端。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的佛山水道,与广州番禺区大石镇、佛山市南海区平洲镇相邻,西与南海区盐步、黄岐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3°10′~113°16′,北纬23°02′~23°07′。东西最长处8.8公里,南北最宽处8.3公里,面积42.6平方公里(1993年经市测定包括珠江水面面积实为46.2平方公里)。

气候

四季特点

春季(2~4月)

气温回升,月平均气温从14℃左右上升至22℃左右,会出现冷暖交替天气,有“一雨便成冬”之说。前期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雨水渐增,全季平均降雨量270毫米左右,占年降雨量的16.9%。

夏季(5~7月)

初夏温暖,盛夏炎热,5~6月平均气温为25.5℃~27.1℃,7月为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往往持续高温,月平均气温达28.5℃。雨量集中,全季平均降雨量达7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43.8%。间有台风侵袭。

秋季(8 ~10月)

早秋炎热,晚秋渐凉,8月平均气温28.1℃,9~10月的平均气温由26.8℃下降到23.6℃。秋季晴日多,气温偏高,故有“秋老虎”之称。全季降雨量53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33.1%。时有台风侵袭,若少遇台风,易成秋旱。

冬季(11~1月)

气温较低,平均气温从11月的19.1℃逐月下降,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13.3℃极少出现霜雪。冬季不甚明显,民间有“冬回南天,单衣摇扇”之说。雨量稀少,全季平均降雨量只有1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6.2%。

气温

芳村区地处北纬23°,置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亚热带,境内气温较高。因临海(距南海海岸100公里左右),受季风环流控制,所以气温虽高,且持续时间长,但并无酷暑。又因南岭山脉具有阻止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作用,故冬季无严寒。

夏季虽无酷暑,但高温时间长,年均积温可达8000℃,年平均气温21.8℃,属高温度地区。一年之中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8.5℃,极端气温38.7℃,3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月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上。

低温期短。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气温0℃,低于5℃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8天。按百叶箱的温度观测记录,芳村地区属无霜日类型,即便按地表观测温度,平均有霜日也不会超过3天,

多出现在1月份的凌晨,日出即消。极少下雪,据番禺、南海市有关史料记载,自宋淳祐五年(1245)至建国前的700余年间,仅有13次下雪记录,平均50多年才降1次雪。建国后至1990年的42年里没有降雪记录。

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气温变化最小,平均在25℃~28℃之间,是农作物生长的盛期。2月份气温变化最大,忽暖忽寒,温差可达1倍,其次为1月及12月份。

降雨

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据广州市观测资料,清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33年(1944)年的34年中,年降雨量小于1300毫米的有3年,占8.8%,大于2000毫米的有7年,占20.6%;据区内东漖镇观测资料,1969~1990年的22年中,年降雨量低于1200毫米的有6年,占27.3%,其中1986年的降雨量仅894.7毫米;年降雨量高于1700毫米的有4年,占8.2%,其中1989年降雨量达1889毫米。

降雨的季节分配不均,旱季雨季分明。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这6个月降雨量年际平均达13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近80%。其中又以4~6月降雨最多,称为前汛期,7~9月称为后汛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少雨季节,6个月的降雨量仅占年降雨量的20%左右。在雨季有时降雨特别集中,日降雨量可达200毫米以上,如1969年7月16日这一天的降雨量多达215毫米。

区划

第一次建区的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15日第一次建区后,分别于1950年7月和1951年1月成立2个街道办事处和10个乡人民政府。2街为:上市街、中市街;10乡为:东塱冲口南漖、鹤洞、沙冲、茶滘、西塱、东漖、山村、葵蓬。

1951年12月,上市、中市两街道办事处调整为芳村镇。1953年6月,10乡调整为9乡:东塱、茶滘、沙冲、南漖、鹤洞、西塱、东漖、山村、葵蓬。1954年3月芳村镇调整为芳村、山村、花地、冲口4镇。

第一次撤区后的行政区划

1956年8月,撤销芳村山村花地冲口4镇,成立芳村街道办事处,属河南区;1955年底,8乡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翌年初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属东漖、鹤洞2个大乡,1957年11月,东漖、鹤洞2乡又并为鹤洞乡,1958年8月成立鹤洞人民公社,属郊区(1956年6月以前,8乡属新滘区)。

第二次建区的行政区划

1960年5月,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同年7月改为芳村区)辖花地、山村、协同和与广钢4个城市人民公社和鹤洞人民公社。

1960年10月,花地、协同和与山村城市人民公社分别改为芳村、冲口和山村街道办事处,并成立花地口办事处(管理水上居民),撤销广钢人民公社。

1961年11月,鹤洞人民公社划分为鹤洞、东漖、海龙3个公社。同时接收荔湾区的石井公社,越秀区的嘉禾龙归、三元里公社,海珠区的新凤、新洲、新滘公社。这一时期是芳村区地域面积最大的时期(约为现面积的3倍)。

第二次撤区后的行政区划

1962年10月,山村、冲口等街道办事处撤销,并入芳村街道办事处,1981年5月,芳村街道办事处又划分为芳村和白鹤洞街道办事处;1962年下半年,鹤洞、东漖、海龙3个人民公社又并为鹤洞人民公社,1983年12月,鹤洞人民公社改为鹤洞区公所。均属郊区。

第三次建区的行政区划

1985年11月,芳村区辖鹤洞区公所和芳村、白鹤洞2个街道办事处。

1987年1月,撤销鹤洞区公所,改设为东漖镇人民政府,同时将芳村、白鹤洞2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花地白鹤洞冲口石围塘4个街道办事处。实行街带村体制,将东漖镇所辖花地村划归花地街;山村和五眼桥村划归石围塘街;鹤洞村划归白鹤洞街。

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

1990年,全区4街1镇共设38个居民委员会(含3个家属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海龙、西塱、茶滘、东漖、市航(以上属东漖镇)、合兴苑、陆居路、上市、镇东、新隆沙、明心、全福里、大策、小策、民治、中市、外约(以上属花地街)、山村、山溪、杉栏、火车站、南塘、秀水、塞坝口(以上属石围塘街)、鹤松、墩头、杏花、招村、下市、沙涌、兄弟园(以上属冲口街)、东塱、鹤洞、山顶、鹤建、坑口、广钢、广船(以上属白鹤洞街)。村民委员会 龙溪、葵蓬、南漖、西塱、海南、茶滘、东漖、沙洛、东塱、增滘、海中、坑口、海北(以上属东漖镇)、山村、五眼桥(以上属石围塘街)、花地(属花地街)、鹤洞(属白鹤洞街)。[1]

人口

鸦片战争后,连年战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芳村地区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至民国24年(1935)为3.4万人。此后,灾害战乱频仍,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建国前夕,芳村地区仅有3万人。建国后至70年代初,人口数量增长较快,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得到较好控制。1990年人口普查,芳村区人口已达16.78万人。

经济

工业清代,花地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和小型造船。20世纪初,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兴办了有一定规模的造船、机器制造工厂。日军侵占广州后,工业备受破坏,生产萎缩不振,部分工厂停业。

建国初期,区管辖工业多是手工业社(组),基础薄弱。50年代中期,街道、人民公社虽陆续开办了一些小厂,工业总产值很低,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5%。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协同和机器厂、源裕隆化工厂等老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将一些小厂组合成大厂,如广州钢琴厂;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工厂,如广州钢铁厂、广州造船厂、广州百花香料厂、广东制药厂等。经过近10年的努力,芳村地区发展为广州市的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带动了芳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1978年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街道工业、乡镇工业和村办工业蓬勃兴起。1990年,区辖工业企业发展到303家,工业总产值已达1.707亿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9%。是年驻芳村区的中央、省、市主要工厂有近70家,共有职工4.6万余人,工业总产值达24.3亿元。

农业

芳村地区历以“农桑为本,网罟为业”。清代已是蔬菜水果产区西塱丝瓜、坑口西洋菜等已名闻广州城,茶滘生榄、花地杨桃久负盛名。清代至民国时期,以捕鱼、养鱼为业者约占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直到建国前,农业生产一直萎缩不振。

建国后,农村先后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以发展。1958~1960年的“大跃进”、“浮夸风”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限制了农副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80年后,在农村稳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针对地处城郊这一特点,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使蔬菜、花卉和塘鱼、禽畜养殖业发展成为芳村区农业的三大支柱。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耕地日益减少,1990年末全区尚有耕地面积1 420.6公顷,比1959年减少546.7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面积从1959年的1.2亩下降到1990年的0.55亩。由于发展了“三高”(高产值、高效益、高质量)农业,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 027万元(1980年不变价),从1985年起,平均每年递增3.6%。

建国前,芳村地区无专职农业管理的机构。建国之初,区政府始设农业生产科,1961年设农林水利局,1985年11月设农业管理委员会,分别主管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

交通

市级公路

广佛公路 民国38年(1949)通车。广州市至佛山市,全长21公里,其中区内路长0.8公里,东起珠江桥西,西至滘口,是广州市通往粤西各县市之咽喉。1988~1990年,平均每天(白天12小时)从广佛公路进城的车辆有9 962车次,出城的有5 595车次。

广中公路 1951年通车。广州市至中山市,全长94公里,其中区内路长6.25公里,东起白鹤洞渡口,西跨沙尾大桥,通向南海县(市)平洲镇,中间跨越西塱桥和渔尾大桥。1988~1990年,平均每天从广中公路进城的有5 020车次,出城的有4 970车次。

芳村大道 1956年分段通车,1962年全线通车。珠江桥西桥脚至东塱大街,全长8.9公里。该大道纵贯全区,连接广佛和广中公路,沿途与区内众多的路、街相连,是区内的主要交通干线。1987年开始拓宽并铺设水泥路面,此后交通状况有所改善。

桥西便路 1987年为减缓珠江桥交通拥挤而建,连接珠江桥和芳村大道西,全长1.08公里。

县(区)级公路

海南公路 1958年通车。北接海南村菊树,南交广中公路至海南村生南,全长2.7公里(其中1公里为水泥路面,余为泥沙路面),宽6米。1990年平均车流量约800辆次/日。

东漖南路 1959年通车。西北至东漖村接龙溪路,东南贯穿坑口村接广中公路。全长2.1公里(其中0.85公里为水泥路面,余为泥沙路面),东漖村路段宽6米,坑口村路段宽3.5米。1990年平均车流量约1 200辆次/日。

东漖北路 1971年通车。北起芳村大道(花地街路段),南至东漖村接龙溪路,全长1.5公里,宽6米。车流量不详。

海中公路 1971年通车。海中村沙尾桥至海中村委,全长2.1公里。1990年平均车流量约800辆次/日。

南漖公路 原是乡间小路,1971年建成通车,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东门至南漖村。全长3.2公里,宽8米。1990年平均车流量约1 200辆次/日。

西浦公路 1977年通车,海北村南村至西浦,全长1公里。1990年平均车流量约100辆次/日。

龙溪公路 1980年通车。东起东漖村,西至龙溪村,全长5.4公里,路面宽6米。该路与东漖北路是区内农村进入城区的干线。1990年平均车流量约1 200辆次/日。

教育

明清时期,芳村地区有厚水社学(书院)等一批社学、书院。清末,私塾更是遍布城乡。清光绪年间,在花地罗氏宗祠开办了芳村地区最早的私立学堂一养正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番禺县在小蓬仙馆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学堂一芳村初等小学堂。由美国教会创办的培英书院和真光女子中学,于清末民初分别迁到芳村,促进了芳村地区的中等教育。建国后,小学教育发展很快,1990年全区已有公办小学26所(含厂办小学3所),人学普及率达100%,小学升中学率为98.4%。中学教育发展较慢,除真光、培英中学外,1958年才始建现区属第一所中学——九十二中学。70~80年代,芳村地区的普通中等教育才有了较大发展,又先后创办了5所中学。1990年,区内共有中学10所(含驻区中学与厂办中学各2所),初中升高中率为64.9%,成人教育也有了相应发展,1981年后陆续开办了芳村职工文化技术学校、财会函授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共培训3 258人。

文化

文物遗址

古代芳村比较荒芜,自汉代以来,芳村地区已有人群活动和居住,历史文物较多。可惜,有的毁于战乱,有的年久失修,多数成为遗址。

汉代墓葬

1989年12月,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白鹤洞山顶建宿舍时,发现一座汉代木椁墓,墓距地表约2米。古墓周围由于多处浇灌混凝土而破坏殆尽。在墓坑一侧,发现一块长约2米、宽40厘米、厚6厘米的残破椁板,原为套棺之用,置于棺与椁之间,另一椁板,仍留在2米深的坑底,尸骨全朽。因古墓周围打了水泥基础,墓坑范围已无法测量,其形状大小皆不详,只在四边可见墓坑的边壁。在墓坑的填土中发现一些软质纹陶器残片,共有陶器8件,其中陶壶2件,陶罐1件,壶盖1件,红陶小釜1件,陶狗、陶羊、陶鸡各1件。据专家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鉴定后确认,此墓为中小型木椁墓,东汉前期人葬,距今已有1 900余年。

五眼桥

五眼桥位于石围塘街,坐落在秀水涌上,桥长42.8米,宽2.8米,为五孔古桥广东人称孔为眼,故称五眼桥。五孔中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稍窄,两边对称。桥两头为台阶式,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五眼桥用红色砂岩砌成,低栏及桥孔边缘,则用白色花岗岩镶嵌,色彩协调,造型古朴美观。

五眼桥是历史上省佛大道的第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县志》(刻本)卷二桥梁一目载:“李公桥在厚水(秀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五眼桥原名“通福桥”。人们为了纪念建桥者李待问,习称李公桥。清嘉庆年间重修。整座石桥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灵桥

毓灵桥位于冲口街,横跨于大冲口涌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石桥。由于建桥的碑记散失,建桥时间难以查考,传说为清道光年间所建,桥名“毓灵”,是这里历史上属钟秀乡,取其“钟灵毓秀”之意。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共分3段,中间1段主桥长7.6米,其余2段各为6.25米,两端有引桥(石级)。桥面部分由15节宽厚均为40厘米的完整石条组成,2个桥墩宽厚各为2米,接近水面部分成船形以减少水的冲力。桥栏每边是7块厚20厘米、高72厘米的石板,间以8条高90厘米的石柱镶嵌而成。整座石桥结构紧密,造型古朴,没有雕刻任何花纹图案。桥的石料质地坚硬,为青花岗石。

毓灵桥在过去是芳村的要道,北接古道连省佛通衢,南连石道经西塱、赤岗可达南海县平洲。60年代中期,毓灵桥还是冲口轮渡码头的唯一要道。随着芳村大道的建成,毓灵桥才失去昔日交通枢纽的作用。由于年久失修,毓灵桥曾损坏严重。1990年3月,区政府对该桥进行了维修,使这座古石桥恢复了原貌(已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场所

建国前,芳村地区极少固定文娱场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粤剧粤曲,多要临时请戏班搭台演出,也没有电影院,甚至没有一家书店。建国后,先后兴建了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有文化馆文化宫影剧院等。

芳村工人文化宫

1954年,广州市总工会在陆居路建成工人俱乐部,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俱乐部被改为仓库和猪场。1975年,市总工会收回工人俱乐部,改名为广州市芳村工人文化宫并重新开放。宫内设电影院,有655个座位,还先后开设了桌球厅、舞厅、卡拉OK厅、篮球场、儿童游乐场、录像投影室、电子游戏室、图书室、阅览室和退休工人之家。此外,还有1个学习室,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班,如音乐舞蹈裁剪会计电工、文化补习班等。

芳村影剧院

1959年在陆居路建成芳村大戏院,占地面积3 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300平方米,有座位1 237个。“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朝阳剧场,1978年更名为芳村影剧院。院内设有镭射卡拉OK歌厅、桌球厅、咖啡厅、录像投影室等。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俱乐部

1963年,广州钢铁厂在白鹤洞厂区建成广钢俱乐部,时场地狭小,设施简陋。1988年重建,改为现名,占地面积2 700平方米,有座位1 600个。俱乐部既可用于放电影,又可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放映设备先进,音响配套。俱乐部还附设有舞厅、电子游戏室、桌球室、健身房等。服务对象以广钢职工及其家属为主,兼顾白鹤洞街一带居民。

花地之夜娱乐城

1990年,区文化馆与海珠区台谊科技开发公司在陆居路建花地之夜娱乐城,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娱乐城内设卡拉OK镭射歌舞厅、桌球厅、投影厅、电子游戏室等,是当前芳村区较为豪华的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

书店书摊

1990年,广州市新华书店在芳村区明心路建芳村第一家新华书店,建筑面积430平方米。

1989年以前,有个体书摊近30个。1989年整顿文化市场,对不法经营者分别给以取缔、查禁、收缴、罚款等处理,整顿后保留合法经营的书摊16个。

旅游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车歪炮台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教堂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中市谢家祠这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农协会旧址谢家祠(南便祠),还保存比较完好,成了教工幼儿院;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2]

醉观公园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分布着醉观园等八大名园,既经营花木,又供人观赏。民国27年(1938),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建国后,在诸园旧址建成醉观公园。

相关视频

瞰沂源芝芳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