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苗栗三山国王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苗栗三山国王庙
图片来自okgo

苗栗三山国王庙位于苗栗县苗栗市尖丰公路木铎山上。庙内主祀三山国王。上殿供奉龙神

沿革

兴建于清道光元年(西元1812年),后因日本人强行将庙址作为派出所用地,而移祀南苗天后宫供奉。民国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地方人士倡议另建新庙,在择定庙址后动土日的农历七月十八日夜晚,竟有一颗大石被雷劈中后滚下并裂为三部份,内部石面发现有龙形纹线组成“三”字,当地民众为之惊叹,将其视为三山龙神欢迎三山国王在此安居之启示,另在庙与后面兴建上殿供奉龙神,是当地民众的信仰中心。

苗栗市

苗栗市台湾客家语四县腔:meuˇ lid sii),旧称“猫里”、“猫狸”,前身“苗栗镇”,位于台湾苗栗县中部偏西北,苗栗县县治所在地。市名源自于平埔族原住民猫里社,在苗栗市内居民以客家人为多数,约占该市总人口的八成七左右[1],通行语言为四县腔客家话及国语。

词源

今苗栗市中苗、南苗地区古时候为原住民道卡斯族巴利社(Bari)居住地,其社名之原住民语意为“平原”。最初迁移至此的闽南人以其音近似灵猫科动物“貓貍”(俗体字作猫狸)之闽南语发音,即以此作为地名。其后官方文书亦有使用近音之貓裏貓裡貓里者。

光绪15年(1889年)台北府新竹县分拆为两县之际,将猫狸依客家话发音改为近音雅字之苗栗,以作为新的县名及日本时代的堡名,其后沿用至今。

历史

依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栗县已发掘史前遗址存在的年代,从四千年前的彩陶文化到两千年前的黑陶文化都有。其中位于苗栗市的遗址,仅有“苗栗龟山遗址”一处,位于旧龟山大桥北端桥头,即龟山大陂圳入水口上方斜坡,有稀疏的石器及陶片分布。

明郑时代,苗栗县一带为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的居住地之一,总共分为九社,其中“猫里社”位于今苗栗市中苗、南苗地区,“嘉志阁社”则位于北苗地区。清朝康熙年间,汉人开始入垦,以来自广东福建地区的客家人居多。乾隆年间,猫里、嘉志阁两社合并为“猫阁社”。清光绪中叶,猫阁社移居“城南六里”(今新英里新英国小一带),男女共二百八十馀人,其后裔仍居该地,旧地名即为“蕃社”。

清朝光绪15年(1889年),自台北府新竹县分拆出苗栗县,为苗栗设县之始,辖区为中港溪以南,大甲溪以北地区。同时,设县治于“梦花街”,即今苗栗市建功里、玉清里一带所辖范围。

明治28年(1895年)大日本帝国殖民台湾后,苗栗废县而改为“苗栗支厅”,隶属于台湾县(次年改名“台中县”)。明治30年(1897年)重置“新竹县”,苗栗改隶之。明治31年(1898年)6月,废新竹县,苗栗改隶台北县“新竹办务署”;同年11月,苗栗复隶台中县,并设“苗栗办务署”。明治34年(1901年),又设立独立的苗栗厅。明治42年(1909年),苗栗地方废苗栗厅,改隶“新竹厅”。大正九年(1920年),复设苗栗街,为苗栗郡治,隶属于“新竹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政府于民国35年(1946年)改“州、郡、街庄”为“县、区、乡镇”。原苗栗街改称“苗栗镇”,为苗栗区区署所在地。政府迁台后,于民国39年(1950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将新竹县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苗栗县正式恢复,设县治于苗栗镇。民国70年(1981年)12月,苗栗镇因属县政府所在地,升格为“苗栗市”以迄于今。

参考文献

  1. 各乡镇客家人口统计 (PDF). [2017-1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