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莱芜区,为山东省济南市辖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下辖15个镇(街)、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40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73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万。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8.7亿元,增长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12.5%。

莱芜区位于汶河两岸,是古老的大汶口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嬴姓发源地。古有嬴国,古城址在今羊里镇城子县村一带。商代,牟子国建立,都城在今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境内因古代有嬴国和牟子国,因此有“嬴牟故国”之称。抗日战争时期,莱城区是鲁中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中共泰安地委、泰安军分区、一一五师兵工厂、北海银行等抗日军政机关与境内人民一起团结抗日,发生过吉山战斗。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1]

目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莱芜区位于山东中部,齐鲁腹地,泰山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6°.02'46″~36°.33'10″,东经117°.19'0″~7°.58'05″,北以齐长城与济南市章丘区相邻,东靠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接济南市钢城区和新泰市,西连泰安市岱岳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莱芜区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境内侵入岩发育良好,广布全域。岩石类型较复杂,其中以酸性岩为主,其次为中性岩,少量为基性、超基性岩。境域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有泰山岩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由长埠岭延伸入泰安。境内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米。境内有大小山头1000余个,其中海拔900米以上的3个。北部为泰山余脉,近东西走向。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切割强烈的中低山。

水文

莱芜区境内河流98%属于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2%属于淄河水系。长5公里以上的有60余条,其中嬴汶河(亦称汇河)最长,为59公里。淄河上游在境内有和庄河、啬泉河、崮山河,以北源和庄河为主流,境内长12公里。

气候

莱芜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年平均气温13℃,与常年基本持平。年降水量695.1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全年平均无霜期202天。境内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43.8小时,光照率55%。年内无明显自然灾害,属气候偏好年份。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莱芜区水资源总量5.15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778亿立方米,地下水贮量2.21亿立方米,其中重复计算1.728亿立方米。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资源明显不足。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量相适应,80%以上集中在汛期。汛期除蓄水工程拦蓄外,剩余水量大部分出境。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与降水入渗量相适应。

土地资源

莱芜区土地总面积17.40万公顷(含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雪野旅游区、莱芜经济开发区、泰钢工业园)。其中农用地13.27万公顷,占总面积76.3%;建设用地3万公顷,占总面积17.27%;其他土地1.12万公顷,占总面积6.42%。全区耕地面积4.84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704公顷。

矿产资源

莱芜区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含亚矿)42种,其中探明储量的17种,矿产地78处。主要有铁、煤、铜、铝、磷、金、大理石、三叶虫化石等矿种。铁矿石已探明储量近4亿吨,在中国占重要地位。西南部分布的寒武系时期的三叶虫化石(俗称燕子石)为莱芜特有古生物化石,是独具特色的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已探明储量2.18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

莱芜区境内木本植物有71科、177属、471种;动物有野生的兽类5目8科13种,鸟类7目15科23种,两栖爬行类2目3科6种。人工饲养的畜禽有牛、羊、猪、免、鸡等。

人口

莱芜区常住人口105万人 [12] 。全年出生人口6348人,出生率11.5‰;死亡人口3312人,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5.5‰。莱芜区境内居民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彝族壮族朝鲜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土族、达尔族布朗族锡伯族23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17年,莱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62.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2%,比上年提高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79.53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53.67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比为8:49.6:42.4,三产占比同比下降3.2%。人均生产总值61564.09元。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77个,比上年增长36.6%。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107个,新开工47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4.4亿元,同比增速6.2%,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全年新纳入53个,完成投资额43.55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63亿元,下降17.84%;第二产业投资120.82亿元,增长11.39%;第三产业投资78.99亿元,增长0.56%。三次产业投资比为2.3:59.1:38.4。民间投资活力激发,全年民间投资完成129.4亿元,增长31.69%。全年工业投资118.19亿元,增长13.54%。工业技改投资63.54亿元,下降13.3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65亿元,增长30.37%。

2017年,莱芜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63亿元,同比增长11.46%。其中,税收占比为85.94%。公共财政支出25.17亿元,同比增长0.07%,其中用与核算GDP的八项支出20.1亿元,同比增长4.11%。城镇人口38.6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64%,比上年提高1.86百分点。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56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2017年,莱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263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90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1元,增长8.6%。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56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第一产业

2017年,莱芜区粮食播种面积33.05万亩,比上年增长0.7%,总产达到15.86万吨,增长2.0%,平均亩产479.8公斤,增长1.4%。蔬菜播种面积17.82万亩,总产量44.41万吨,比上年减少1.3%。肉类总产量3.77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1.72万吨,增长8.8%;牛奶产量0.15万吨,增长72.1%。

第二产业

2017年,莱芜区206家规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0.1亿元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轻工业52.2亿元,同比增长28.6%;重工业697.9亿元,同比增长27.8%。规工业实现增加值121.84亿元,同比增长11.72%,比上年同期提高2.8百分点,增速全市排第一位。分地区看,区属工业92.1亿元,增速5.4%;市及市以上工业29.7亿元,增速32.5%。生产同比增长的企业141家,增长面68.5%,比上年提高21.1%。产销率为98.57%,同比提高0.11%,实现出口交货值25.05亿元,增长99.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其中,粗钢411.09万吨,增长14.7%;生铁443.62万吨,增长9.68%。钢材473.44万吨,增长3.3%。商品混凝土92.48万立方,增长9.5%。

2017年,莱芜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5.05亿元,增长27.11%。实现利润14.88亿元,增长9.3%;利税25.69亿元,增长10.74%;资产负债率71.57%,同比降低2.4%;亏损企业亏损额2.88亿元,同比降低17.4%。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32亿元,同比增长5.63%。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达50家,比上年增加16家。

第三产业

2017年,莱芜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2.15亿元,增长29.92%,其中,住宅投资9.37亿元,增长35.9%。房屋施工面积136.4万平方米,增长4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00.5万平方米,增长59%。竣工面积1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2.1万平方米,增长90%。其中,全年新开工住宅面积37.37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27.6万平方米,增长81.3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2.99万平方米,上年末减少2.37万平方米。

2017年,莱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1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提高0.8%。分行业看,贸易业实现销售额293.25亿元,同比增长45.65%。其中:批发行业完成销售额222.7亿元,增长60.4%,零售行业完成销售额69.3亿元,同比增长12.5%,住宿行业完成销售额0.84亿元,增长89.4%,餐饮行业完成销售额0.45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78亿元,增长9.0%。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8.62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出口28.50亿元,同比增长3.4%;进口20.12亿元,同比下降31.1%,贸易顺差8.4亿元。全区实际到账外资350亿美元。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币存款余额549.74亿元,比年初增长额16.0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9%;人民币贷款余额387.55亿元,比年初增长额32.1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0.1%。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7年,莱芜区专利申请1862件,同比增长7.01%。发明专利授权96件,同比增长33.33%。有效发明专利276件,同比增长33.3%。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7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个,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项,培育山东名牌产品4个。新引进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泰山学者11名,自主培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所,其中,普通中学16所,小学46所,幼儿园157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中小学生人数为5.88万人。5所学校投入使用,4所学校正在扫尾,新建园所8处。

文化事业

2017年,莱芜区建设笼式足球场4片、新型农村社区健身工程1处、镇(村、社区)示范提升工程3处、村级健身工程40处,更新村级健身工程28处,完成11个省定贫困村健身设施配建。农家书屋 407个,补充更新图书1.89万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9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7个,村史展馆50处,纪念馆1处。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工程4884场次、千场文艺走基层活动演出424场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6处,市级1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3项、市级非遗项目16项。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拥有病床床位756张;卫生技术人员119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60元提高到480元,“200元包住院”持续深化,为参保农民减免费用600多万元,累计1.6万人次受益。

体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举办了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7项、 “万步有约”健走活动,获得中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健走示范城市。参加中国、省以上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取得中国级金牌8枚、银牌2枚、铜牌2枚,省级银牌2枚、铜牌7枚。

基础设施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累计投入2.7亿元,完成城市核心区拆迁62.3万平方米。北部新城建设全面推进,职业中专、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千佛山医院莱芜院区、嬴城步行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南部旅游区开发搭起框架,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旅游大道全线通车,“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等红色记忆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创建莲花山省级森林公园。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公路4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75公里、农村改厕6861户,硬化小街小巷44个村27.3万平方米,40个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

社会保障

2017年,莱芜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7万人;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16万人;全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11万人、2.1万人、5.66万人和3.3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交通运输

莱芜区位于山东省的地理几何中心,4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其中有3条分别与京沪、京福和济青相连;2条铁路在境内交汇,与京沪、胶济铁路相连;30分钟可以到达泰山,1小时到达济南遥墙国际机场,2小时到达开放港口青岛。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公路通车里程1516.98公里(含区、乡及村道),其中,一级公路46.75公里,二级公路128.5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公里180.95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风景名胜

莱城区在历史上是齐国与鲁国的交界限地带,境内有“汶水西流”、“宫山夕照”、“苍峡雷鸣”、“仙人遗迹”、“矿山呈瑞”、“龙潭星现”、“二洞云连”、长勺之战遗址、莱芜战役指挥所等人文景观。

截至2017年底,莱芜区共有A级景区3家,包括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1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旅游强乡镇2家,旅游特色村2家,四星级农家乐1家,三星级农家乐3家,二星级农家乐12家,省精品采摘园6家。接待游客327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5.4%。

莱芜战役纪念馆

莱芜战役纪念馆坐落于莱芜市中心的黄山之上,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馆名为迟浩田题写。 莱芜战役纪念馆由革命烈士纪念塔、展览馆和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构成,成“品”字布局。革命烈士纪念塔高19米,花岗石砌成,为全国100个重点纪念碑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