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葫芦墩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葫芦墩圳

图片来自jatraveling

葫芦墩圳,又称猫雾捒圳,是台湾清领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位于台中市丰原区,包括上埤、下埤与下溪洲三个独立水圳,是丰原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台湾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为清代以来台中地区农业生产命脉,也是台中盆地河川的主要源头[1]

历史

康熙年间汉人治台,大陆移民渐至边缘从事垦荒,由于开垦需要水源,在当时岸里社(今神冈)并无水利灌溉设施,五谷难育。1723年(雍正元年),下埤圳由岸里社通事张达京采“割地换水”方式独资兴建,圳水八份归私用,二份归熟蕃灌溉,以汉八平埔二的比例分水。

1733年(雍正十年),岸里社第三代总土官潘敦仔欲凿圳却无资力,于是求助于张达京。张达京采“割地换水”方式合资兴建。所谓“割地换水”意即“地权换水权”之意,张达京与潘敦氏立下字据,洽请6馆业户共同订立割地换水垦约,即潘敦氏愿将祖先传来之土地划界分让抵付凿圳之工银,而业户张振万氏(张达京假拟之人因身居官职不便用真名)愿投私财兴公开圳,将蕃有草埔地(今之台中市神冈区潭子区各少部分及大雅区北屯区西屯区西区北区等)业权,割让6馆业户(张振万、陈周文秦登鉴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开垦,而6馆业户出资开凿埤圳,由朴子篱口(今之朴子口,今石冈水坝西南处一带)筑埤引大甲溪水供给灌溉。其造成之圳及今丰原圳延长有四十馀里,出资六千六百两大银,该工程至1734年(雍正11年)竣工,此为上埤。水圳完工后,汉田得水14分之12,蕃田得水14分之2比例分水。

后来张达京又从招募来众多的汉人佃农,耕种由巴宰族那里取得的土地,他自己则每年向佃户收取租谷。张达京借由土地的收获取得财富后,又进一步投资水圳事业,再用水权迫使巴宰族人释出更多的土地,造成巴宰族族人大量流失土地,而后迁居内山。

下溪洲圳则于1823年(道光3年)由陈天来等五人(称“陈五协”)共同出资1,600两银兴建,灌溉农田的面积200甲。

清末,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主权悉归阿罩雾林烈堂等八人之所有;台湾日治时期的1902年(明治35年),此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合并称为葫芦墩圳,成立公共埤圳组合,以日币26,929.77圆收买归公,同年并将葫芦墩圳、八宝圳王田圳三埤圳主权归属公有成立组合,亦为国内水利自治团体之启端。

1923年(大正12年),日本人从朴仔篱口(今石冈大桥)引入大甲溪溪水,成为南干线,并合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开凿隧道接通旧圳路,1924年完工。1923年命并该三埤圳组,设立统一机构,命名为“丰原水利组合”,1939年改称“丰荣水利组合”,并设置“丰荣水利之碑”,碑文记载葫芦墩圳开设始末,为当时水利工程开发的历史见证。

1977年(民国六十六年)石冈水坝完工,将葫芦墩圳的灌溉圳路重新调整,于食水嵙溪新建新的取水口,旧入水口功成身退,于2004年(民国93年)登录为历史建筑保存,葫芦墩圳改道经南干渠道合八宝圳,由石冈坝统一引水。1999年921大地震后,石冈坝严重毁损,影响“南渠干道”取水,葫芦墩圳的取水口也塌陷,所以紧急修复旧进水口应急。

系统

  • 葫芦墩圳本圳→西汴→南门支线→港尾仔溪→筏仔溪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北屯支线→二分埔支线→柳川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北屯支线→北屯圳(水抢汴分线)→东势仔圳→绿川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北屯支线→三分埔支线→梅川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四张犁支线→石碑分线→石碑溪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四张犁支线→七张犁分线→石碑溪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四张犁支线→大埔厝圳→港尾仔溪→筏仔溪
  • 葫芦墩圳本圳→东汴→四张犁支线→四张犁分线→麻园头溪
  • 葫芦墩圳本圳→软埤溪→大甲溪
  • 葫芦墩圳本圳→软埤溪→下埤干线→横山支线→塔连沟→东门支线→大雅排水→筏仔溪
  • 葫芦墩圳本圳→软埤溪→下埤干线→中央支线→十三寮排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