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蓝氏三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蓝氏三杰

蓝氏三杰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中文名字:

千百年来,台湾海峡风起云涌,回荡着迁徙的桨声、贸易的吆喝,还有战火的轰鸣。清朝上半叶,不平静的台海风云之中,接连涌现三个平台、治台、筹台英雄,他们都来自海峡西岸的漳州,而且都是漳浦蓝氏畲族人: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理是蓝廷珍的族叔,而蓝廷珍又是蓝鼎元的族兄,这三位同出一门的台海英雄,被后人并称为“蓝氏三杰”[1]

所处时代: 清朝

主要成就 :誉为:平台首功、治台名将、筹台宗匠等

出生地 :福建漳浦

目录

1种玉堂

2蓝理

3蓝廷珍

4蓝鼎元

1种玉堂

种玉堂位于漳浦赤岭(原苌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2],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3]。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南畲族祖祠,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族人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达五万多[4]

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赠给蓝理“所向无前”匾、康熙皇帝赠给蓝廷珍“平台大将军”匾、雍正皇帝赠给蓝鼎元“公正廉明”匾。这三

人均是平台、治台名宦,除前文已介绍《蓝廷珍府第》外,对蓝理、蓝鼎元简要介绍如下:

2蓝理

蓝理(1649—1720),苌坑(今赤岭石椅村)人,蓝理青年时身材魁伟,精通武艺,力可曳马倒行,发誓“他日若不封侯拜将不是大丈夫”。康熙二十二

年(1683年)随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台。在澎湖海战中,中炮跌倒,腹破肠出,血染战袍。在其弟的帮助下,把肠子装回腹中,继续奋勇杀敌,终于平定

郑克爽叛乱,台湾又回归祖国。康熙赞他“血战破敌,功在首先”,誉之为“破肚总兵”。先后被康熙帝封为神木副将、宣化府总兵官。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调浙江定海任总兵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调任天津总兵官;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升任福建陆路提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阿

拉布坦在俄国沙皇的支持下叛乱,蓝理带四个儿子随统帅穆尔赛出征。由于他年事已高,旧伤复发,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天津蓝田庄病逝,享年

72岁。隔两年,由妻、儿护送棺柩回漳浦安葬。

蓝理一生征战,功勋卓著,施琅称他是一员虎将,康熙皇帝御书“勇壮简易”和“所向无前”赠他。

3蓝廷珍编辑

治台名将”蓝廷珍 (一六六三至一七二九),字荆璞,漳浦县湖西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营把总,四十四年升温州镇右营游击,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六十年上书自荐,出师台湾征战朱一贵义军。

平台后,蓝廷珍奉命继续留台,署理提督职务,前后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蓝廷珍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生成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从而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

清初,台湾大量山地尚未开发。清廷统一台湾后,对台湾的地位尚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认识。在朝廷 内,曾就台湾弃留问题展开一场争论。一些糊徐朝

臣主张"守澎去台",遭到施琅等官员的坚决反对。经过争论,清政府决定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但是有关台湾 治理问题的看法仍不一致。台湾局势平

定后,闽浙总督满保以山地土番难治为由,把山地划为"弃土",下檄文划界迁民,禁止出入。对此,蓝廷珍坚决反对。他反 复上书满保,力主积极开拓

山地。他说:"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莫如添兵设防,广听开垦,地利尽,人力齐,鹦鸣狗吠相闻,而彻乎山中, 虽有盗贼,将无

捕逃之薮。何必因噎废食,乃为全身远害哉?"谈到"划沿山之界,禁出入"之弊端,蓝廷珍更是感慨陈词,历数其六条"可虑"之处,呼吁不可随 便抛弃台

湾一寸土地。他说:"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令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过此再四、五十年,连内山

山 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将为良田美宅,万万不可遏抑。"蓝廷珍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满保的采纳,取消了划界迁民的计划,并上奏朝廷增设行政区字段,

雍正元年,台湾增设彰化县、淡水厅和澎湖厅。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朝廷监于征战郑氏政权和朱一贵义军,都先驻军澎湖,再进兵台湾,拟 议将台湾总兵官移驻澎湖,台湾只设陆路副将。"廷

珍以为不可,上书论述。他说:"若果台镇移澎,则海疆危若累卵……以澎湖总兵控制台湾,犹执牛尾一毛,欲制全牛,虽有孟贲之力无所用之,何异弃

台湾乎?台湾一去,漳、泉先害,闽、浙、江、广俱各寝会不宁,即山左、辽阳皆有边息。廷珍无识,以为此土 万不可委去,若遵部议而行,必误封

疆。"清廷认为蓝廷珍"语可多采",取消了移驻总兵之议。清初台湾地方未靖,治安比较乱。蓝廷珍的治理办法是:实行保甲 制度,加强乡政建设﹔实行

团练制度,加强防务建设。他在台湾、凤山、诸罗等县设大乡总四名,乡长二十六名。乡长由品行端正、干练勤谨、家资殷富的人担任。 每乡配游兵数

人,供奔走使令之役。一家有盗,则周边协力堵截擒获。大乡总统辖数个乡长,负责督查。乡长如有失职,大乡总不报者同罪。乡长三次不能破案者革

职,三年没有过失者量行擢用。防务方面,台湾、凤山、诸罗各编练乡壮五百名,县丞巡检各编练乡壮三百名。"无事则散之陇亩,有役则修我戈予,乡自为守,人 自为兵,此万全之道也。"

蓝廷珍还亲自组织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他率领官兵开垦了"蓝兴堡"(今台中县太平乡、大雅乡、 鸟日乡和台中市区一带),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

大规模的官垦之一。蓝廷珍一生二十四次受朝廷赏赐。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雍 正二年晋京冕驾,雍正帝赐他到马兰峪

谒景陵。雍正七年卒于任所。故后赠太子少保,全礼祭莽,缢号襄毅。其子蓝日宠,官铜山营参将,孙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 兵、江南提督。蓝廷珍在

漳浦县湖西乡的故居--蓝提督府第(蓝廷珍府第),至今由其后裔居住保管。

4蓝鼎元

蓝鼎元(1680—1733),苌坑(今赤岭)人。少时勤学百家书籍和经济之学,其文才为漳浦县令陈汝咸赏识,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设立鳌峰书院,蓝鼎

元受召参加。张伯行非常器重他,称他是“经世之良才,吾道之羽翼”。康熙六十年,台湾暴发了朱一贵为首的农民起义,蓝鼎元应族兄、南澳总兵蓝廷

珍之聘为幕府,随军入台平乱。他深入调查民情,运筹策划,条陈治台十九策,写下《平台纪略》、《东征集》等书,对治理台湾、开发台湾提出了切实

可行的建议,后人称蓝鼎元为“治台宗匠”。雍正六年(1728年),由大学士朱轼推荐,朝廷任蓝鼎元为广东普宁知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蓝鼎元

升任广州知府,才一个月即逝世,时年54岁。

后人在蓝鼎元陵园撰写的柱联概括了他一生所做的贡献:“谋猷长且远无愧筹台宗匠,理政严而宽堪称经世良才”。

词条标签: 人物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