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藕塘(曹茂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藕塘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藕塘》中国当代作家曹茂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藕塘

经常回农村家看望年迈父母。看到门口垄田尽是芦苇杂草,一到深冬,枯萎发黄的芦蒿被一把火点着,烟雾冲天呛人,草灰升空入室。想起从前布谷叫插禾、农民忙插秧,青蛙鸣田畈、垄亩泛金黄的情景,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2020年年后,我让父亲叫挖机,把弟弟家的五分田挖成藕塘。父亲问我为什么不挖深点做鱼池?我告诉父亲:这么多好田弃耕抛荒怪可惜了。藕容易种植,看能不能引导其他农户都来种。藕种好了,既增添美丽景色,又可以自己吃。

清明后,我找以前教过的学生,当时在茗山农村工作队的邱队长帮忙,到种藕大户李老板那买来了藕种。回家后,父亲将藕种按进泥里。四月上旬,稀稀疏疏地长出了浮叶,我们施了第一次尿素和复合肥。5月中旬抽生立叶,6月上旬开第一朵花时我们又施了第二次肥。6月中旬,荷花开了。父亲还在在靠水沟的塘塍种了冬瓜和丝瓜,荷塘热闹起来了,冬瓜躺满了沟渠,丝瓜吊满了架子,第一年,荷花虽然不多,但红得浓艳欲滴,开得楚楚动人。

第一年藕不多,问问李老板,说一是新开的塘不肥,二是藕种进泥没压实有的浮起来了,三是早期蓄水深了,水温低,不利于生长。第一年我们没有挖藕,全部留下重生。

2021年,满塘荷花开得茂盛,年底莲藕丰产。父亲穿着下水裤喜滋滋地下塘挖藕,供自家食用。父亲跟我说,市场上的藕已经卖到10块钱一斤了,看样子今年能挖四五百斤。我告诉父亲,挖藕很累,80多岁老人了不要去挖藕卖,让亲戚来挖回去吃。湾里如果有人开挖池塘,来挖藕做种,也分文不收。遗憾的是,湾子里没听说有人要挖藕塘,更没有人上门说要藕种。

2022年春节下了一场大雪。老家农村年味浓浓、热闹祥和。自家种藕,当然就会多一个品种的菜,什么清炒藕、煨汤藕、藕荚子、藕肉丸,年饭和客桌上没脱过。老人喜欢劝孩子吃藕,因为藕多孔,吃了开心窍,心眼多了不就聪明了吗?哈哈,这些菜,这些说法,听起来有味津津,吃起来当然津津有味!

初四送拜年客出门,阳光暖和,田垄的雪被开始融化,上田雪水从田埂水口冰激凌状的冰管中汨汨地流向下田。正想转身回家,无意间望见藕塘埂上站着一支白鹭。白鹭是我们这儿能看到的最美丽的大鸟了。离我家不远有条河,河道改直后,原河道上一处沼泽地,长了很多高大的长荚开花的宽叶枊树,白鹭们就在那儿栖息。这只白鹭身体纤瘦而修长,颈、脚也很长;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嘴是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黄色,脚是黄绿色。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看上去无比轻盈。

不知道是不是藕池里有小鱼,或是父亲挖了藕后有它想要找的食物,这只白鹭一只脚曲缩于腹下,另一只脚独立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过一会,又有一对白鹭轻轻落下,但它好像全然不觉似的,不知道它是在想什么心思发呆,还是懒得理会。那对白鹭停留片刻,双双欢欢喜喜冲天而去,这下惊动了它,它跟着飞了三层楼高,然后绕了一个小弯,又重新飞回原地。孤独的白鹭引颈独立,让我想起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

下半年回农村时,父亲对我说,前些天,镇政府装了几车人到这里开现场会,说是这垄抛荒田准备投资一百多万元,

全部要改造成高产良田。

今年春天,各家造册登记田亩,以后每年给农户发租金,还补偿了相关损失。父亲说,800元的藕塘挖机费得到了补偿。有一次回去碰上支部书记,他说,因为我没有说要藕种费用,就没补偿。我说:一个14亿人国家,粮食安全头等重要。挖藕塘的初衷就是想慢慢个人引导,改变一下弃耕抛荒,但没能实现。还是政府力度大。政府出了那么多钱,我那点费用微不足道,当然不用提了。

前段时间回去,我们湾和上下两个湾子的几百亩大畈,全部连成了一片,中间一条宽宽的机耕路,机耕路一侧是水沟,路上堆满了石头,路坡和水沟都要用石头和水泥护砌,机耕路两边不再是小田块,全是做了田埂、平整好了的大田。为了便利良田灌溉,上游的姜竹林水库全部配套好机灌设备。据说今年冬,种良大户就来承包种油菜,明年全部种优质水稻。

我们家种了三年多的藕塘没了,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很快就要回来了!

(2023.8.5) [1]

作者简介

曹茂旺,1959年12月出生于大冶市大箕铺镇。黄石教育学院毕业,后函授武汉大学法学本科学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