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名Chenopodium album)为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球温带热带以及中国各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4,200米的地区,见于路旁、荒地及田间。

藜为藜科植物藜的幼嫩全草,每年4~7月采收幼苗或嫩茎叶食用。采集嫩茎叶,入沸水锅焯过洗去苦味,可凉拌、热炒制成多种菜肴。具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之功效。常用于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 

别名

莱、厘、蔓华、蒙华、鹤顶草、红落藜、舜芒谷、红心灰藋、落藜、胭脂菜、飞扬草、灰苋菜、灰藜、灰蓼头草、灰菜(救荒本草)、灰条、红心灰、落黎。

异名

  • Chenopodium album L. f. heterophyllum Wang-Wei et Fuh
  •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centrorubrum Makino
  •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laxiflorum Wang-Wei et Fuh
  • Chenopodium centrorubrum (Makino) Nakai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

茎直立,粗壮,有楼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校;

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

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生境生于田间、路旁、居民点和低湿地。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

全草含挥发油。叶的脂质中68%是中性脂肪,内含棕榈酸、廿四烷酸、油酸亚油酸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蜡等。根含甜菜碱、胺基酸甾醇、油脂等。种子含油5.54~14.86%。

药理作用

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饲料或药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对蚯蚓有先兴奋后麻痹作用,其最小有效浓度为水浸剂0.5%,醇浸剂1%;水浸剂排虫率为33%。食藜后经日光照射,可致"藜日光过敏性皮炎"。有谓此病似与女性内分泌变化有关。曾有报导综合207例植物-日旋旋旋光性皮炎患者,其中因食藜发病者日8例,占42.5%。用维生素B12肌内注射治疗效果较好。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浓缩水煎液,醇浸液,醚浸液,多量注入兔皮下,也会引起对日光和紫外线的过敏反应,不但在注射局部,且在远隔部位亦有潮红、水肿,甚至皮下出血和坏死,同时还有贫血及体重减轻;此可能系因藜叶中感光物质进入体内,再经日光照射所致。豚鼠饲食试验,未见类似病症。将藜的70%醇浸剂用于蛙、蟾蜍、鸽、小鼠、豚鼠、兔等,对呼吸先兴奋后抑制,终因呼吸麻痹致死;亦有降压和抑制心脏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运动,对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缩;对骨胳肌和运动神经常呈麻痹作用;但连续用于兔和小鼠,可逐渐产生习惯性,使麻痹作用减弱,同时耳壳、四肢、尾根等处发生充血、浮肿、出血等症状,且可因紫外线照射而增剧[1]

性味功能

全草: 甘,平,有小毒。果实或种子: 苦、微甘,寒,有小毒。

全草: 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果实或种子: 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主治用法

全草: 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廯,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虫咬伤。果实或种子: 小便不利,水肿,皮肤湿疹,头疮,耳聋。

全草: 内服: 煎汤,15-30克。外用: 适量,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敷。果实或种子: 内服: 煎汤,10-15克。外用: 适量,水煎洗;或烧灰调敷。

参考文献

  1. 藜的功效与作用,中医中药大全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