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學名Chenopodium album)為莧科(Amaranthaceae)藜屬(Chenopodiu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全球溫帶熱帶以及中國各地,生長於海拔50米至4,200米的地區,見於路旁、荒地及田間。

藜為藜科植物藜的幼嫩全草,每年4~7月採收幼苗或嫩莖葉食用。採集嫩莖葉,入沸水鍋焯過洗去苦味,可涼拌、熱炒製成多種菜餚。具有清熱祛濕,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發熱,咳嗽,痢疾,腹瀉,腹痛,疝氣,齲齒痛,濕疹,疥癬白癜風,瘡瘍腫痛,毒蛇咬傷。 

別名

萊、厘、蔓華、蒙華、鶴頂草、紅落藜、舜芒谷、紅心灰藋、落藜、胭脂菜、飛揚草、灰莧菜、灰藜、灰蓼頭草、灰菜(救荒本草)、灰條、紅心灰、落黎。

異名

  • Chenopodium album L. f. heterophyllum Wang-Wei et Fuh
  •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centrorubrum Makino
  • Chenopodium album L. var. laxiflorum Wang-Wei et Fuh
  • Chenopodium centrorubrum (Makino) Nakai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

莖直立,粗壯,有樓和綠色或紫紅色的條紋,多分校;

枝上升或開展。葉有長葉柄;葉片菱狀卵形至披針形,長3—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常有不整齊的鋸齒,下面生粉粒,灰綠色。

花兩性,數個集成團傘花簇,多數花簇排成腋生或頂生的圓錐狀花序;花被片5,寬卵形或橢圓形,具縱隆脊和膜質的邊緣,先端鈍或微凹;雄蕊5;柱頭2。胞果完全包於花被內或頂端稍露,果皮薄,和種子緊貼;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種子橫生,雙凸鏡形,直徑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顯的溝紋及點窪;胚環形。生境生於田間、路旁、居民點和低濕地。

藥用價值

化學成份

全草含揮髮油。葉的脂質中68%是中性脂肪,內含棕櫚酸、廿四烷酸、油酸亞油酸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蠟等。根含甜菜鹼、胺基酸甾醇、油脂等。種子含油5.54~14.86%。

藥理作用

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飼料或藥用。生長在日本的變種藜對蚯蚓有先興奮後麻痹作用,其最小有效濃度為水浸劑0.5%,醇浸劑1%;水浸劑排蟲率為33%。食藜後經日光照射,可致"藜日光過敏性皮炎"。有謂此病似與女性內分泌變化有關。曾有報導綜合207例植物-日旋旋旋光性皮炎患者,其中因食藜發病者日8例,佔42.5%。用維生素B12肌內注射治療效果較好。用生長在日本的變種藜濃縮水煎液,醇浸液,醚浸液,多量注入兔皮下,也會引起對日光和紫外線的過敏反應,不但在注射局部,且在遠隔部位亦有潮紅、水腫,甚至皮下出血和壞死,同時還有貧血及體重減輕;此可能系因藜葉中感光物質進入體內,再經日光照射所致。豚鼠飼食試驗,未見類似病症。將藜的70%醇浸劑用於蛙、蟾蜍、鴿、小鼠、豚鼠、兔等,對呼吸先興奮後抑制,終因呼吸麻痹致死;亦有降壓和抑制心臟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運動,對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縮;對骨胳肌和運動神經常呈麻痹作用;但連續用於兔和小鼠,可逐漸產生習慣性,使麻痹作用減弱,同時耳殼、四肢、尾根等處發生充血、浮腫、出血等症狀,且可因紫外線照射而增劇[1]

性味功能

全草: 甘,平,有小毒。果實或種子: 苦、微甘,寒,有小毒。

全草: 清熱祛濕,解毒消腫,殺蟲止癢。果實或種子: 清熱祛濕,殺蟲止癢。

主治用法

全草: 發熱,咳嗽,痢疾,腹瀉,腹痛,疝氣,齲齒痛,濕疹,疥廯,白癜風,瘡瘍腫痛,毒蟲咬傷。果實或種子: 小便不利,水腫,皮膚濕疹,頭瘡,耳聾。

全草: 內服: 煎湯,15-30克。外用: 適量,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搗敷。果實或種子: 內服: 煎湯,10-15克。外用: 適量,水煎洗;或燒灰調敷。

參考文獻

  1. 藜的功效與作用,中醫中藥大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