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昌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昌英

袁昌英(1894-1973),女,作家教育家湖南省醴陵人。1916、1926年两度出国,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教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戏剧有《孔雀东南飞》、《活诗人》等,散文有《巴黎的一夜》、《琳梦湖上》等,代表作《游新都后的感想》等被选入高中课本;出版《法国文学史》、《法国文学》等著作;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加入民盟;次年划为右派,后又被判反革命,交街道监督劳动,75岁时被遣送回醴陵乡下,三年后去世;1979年获平反昭雪。

人物简介

  • 1894年10月11日(农历甲午年九月十三日)出生;
  • 1902-1905年,在醴陵乡下私塾读书;
  • 1905-1909年,在江西萍乡正本女校读书;
  • 1911-1912年,在长沙遵道女校读书,兼任培德小学教员;
  • 1912-1914年,随父亲袁家普到北京云南,居家延师学英文;
  • 1914-1916年,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
  • 1916年留学英国,初进伦敦Black Heath High School,次年升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 192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返回中国,与长其十岁的杨端六结婚。
  • 1922年,由王世杰、周鲠生介绍,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英国小说及散文。
  • 1924年,转至上海澄衷中学教英文。
  • 192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后,经刘秉麟介绍,在胡适主校的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讲授莎士比亚及散文。
  • 1929年,开始执教于武汉大学,主讲希腊悲剧、希腊及罗马神话、戏剧入门、法文、现代欧美戏剧、法国戏剧、中英翻译等课程。
  • 1945年,在顾如的引荐下,被聘为三青团一届中央评议员。1948年,被武汉大学推选为“国大”代表。
  • 1949年后,曾三次参加武汉市文代会;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6年,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 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
  • 1962年,右派帽子被摘除;
  • 1970年,被当作“五类分子”遣送原籍;
  • 1973年4月28日,离开人世。
  • 1979年被平反昭雪;
  • 1984年,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对其右派问题重新复查后,去掉原改正结论中所留的“尾巴”。

人物生平

袁昌英(1894—1973年),号兰紫、兰子,湖南醴陵人。乃父袁雪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北京民国大学部部长,湖南省代理省长,云南、山东、安徽财政厅厅长等职。 袁昌英幼时在老家上私塾,稍长,被父亲接到上海入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学英文,开始受西方文化的启蒙熏陶。1916年自费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时,结识了周鲠生、杨端六等一群湖南籍热血青年。 杨端六(1885—1966年),湖南长沙人,早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堂,赴日本留学。在日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被捕。后得黄兴资助复又到伦敦大学攻读货币银行专业。袁昌英心仪淳厚、博学的杨端六。适巧,杨端六曾是她父亲袁雪安的门生,素受袁的器重和信赖。由于这层关系,袁、杨日渐亲密。1921年7月袁昌英获硕士学位。回国后,这对富英国绅士、淑女风度的青年便携手在上海步上红地毯。证婚者是杨端六的总角之交、留英国际法博士周鲠生(一说在北京,证婚人是吴稚晖)。时袁昌英27岁,杨端六36岁。 婚后,杨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主任会计,兼《东方杂志》撰述。袁昌英则执教于北平女高师,教授莎士比亚,成为我国第一位研究莎剧的女学者。为求精进,1926年袁昌英舍下3岁的女儿杨静远,只身赴法,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和近代戏剧。两年后回国,在上海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当教授。不久,杨端六应杨杏佛之邀,出任中研院经济所代所长。这一时期,他们生活稳定,情绪饱满,是袁、杨两人的著述丰收季节。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学术专著陆续在商务出版。早在1920年,杨端六、赵元任等三人就代表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等四个团体,陪同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全国作巡回演讲。杨端六在长沙应毛泽东之邀在第一师范讲了《社会与社会主义》和《介绍罗素其人——与罗素一席谈》等三个专题。毛泽东当时是新民学会的负责人兼长沙《大公报》的特约记者。杨演讲时毛泽东作的记录,曾用“杨端六讲毛泽东记”的署名,将讲词刊在1920年10月31日的《大公报》上。袁昌英也于1920年始发表作品,1930年出版了她的成名作《孔雀东南飞》。

经济学家杨端六崇尚理性、务实,他被公认为是中国商业会计的奠基人。袁昌英热爱文学,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他们夫妇交游甚广,拥有一大批社科文艺界的硕儒时彦朋友,是时人钦慕的一对学者型伉俪。 珞珈三杰者,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也。他们相识于20年代初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时代,聚首于30年代初的武汉大学。当时袁昌英任外文系教授,苏雪林执教中文系,凌叔华是文学院长陈西滢的夫人,主编《武汉日报?现代文艺》。武大坐落在武昌东湖边,珞珈山下。其时三人风华正茂,常有佳构问世,同为好友,被誉为珞珈三杰。三杰中,袁昌英年龄最大,学历最高,资历最深,是武大首批所聘的教授,又是在武大任教时间最长者。她聪慧过人,接人待物又有英国淑女风度,当属三人中的大姐。 袁昌英是位思想、事业型的女性。在教学上她挑大梁,一人授“莎士比亚”、“希腊神话”、“希腊悲剧”、“现代欧美戏剧”、法文和“中英翻译”等七门课,她恨不得把自己胸中的知识一下子掏给学生。她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精选几位作家的代表作,做深入细致的解剖,然后再指定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她不仅抓教学,而且抓科研。她向学生传授三种读书方法:“游戏式”、“跳跃式”和“讨论式”。她还提倡三到:即“眼到”,“心到”和“ 手到”。要求学生深入进去,由表及里,着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归纳能力。她并且把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感形成文字,与学生交流。她这种教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袁昌英教学最讲究认真。1939年夏敌机在乐山大轰炸,她家片瓦无存,但她照样坚持上课。通货膨胀,生活困难,有的教授到外校兼课,她则始终把精力用在本校的教学上。教学之余,挤出时间从事著述。她的散文小品《忙》,是身兼教授、作家、主妇、母亲数职的袁昌英的真实写照。战乱岁月,原本大教授、大作家的大小姐袁昌英,入难敷出,不得不辞去佣人,自己下厨操持柴米油盐。令人发笑的是,她第一次用秤,竟将秤砣放在秤盘内,将要称的食物放在秤杆上称来称去;为了学会做菜,她用小本子记上十几种做菜的方法,如“烹鸭”一条,她写:一、把鸭子捉来,二、用刀将鸭杀死,三、在沸水中去毛……她的迂腐被友人讥为书呆子。 袁昌英精心教书,不忘育人。在介绍西方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时,持批评态度。当时武大学生剧社演出王尔德的《莎乐美》,大家希望她为剧本说几句好话,可她实事求是,善意提醒大家:“别为美的艺术所诱而误认为其内容的健康。这种病态的、颓废的作品披上优美动人的艺术形式最易于把人们引入歧途。” 她爱国,用作品热情讴歌前方将士、鞭笞大后方政府的腐败现象。她的爱国情怀在《朴朗宁教授》和《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游新都的感想》中有充分的体现,一直为后来的研究者瞩目。

令袁昌英欣慰的是,她的一些学生后来颇有成就,如翻译家叶君健、莎士比亚研究者孙法理等。师恩难忘。战前的老学生张培刚在谈袁昌英的严格教学使他受益无穷时说:“……我赴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到一年时间,就以笔试通过了第二外国语法文考试。”著名法学家、大法官端木正回忆说:“大学二年级开第二外语课,我选修法语,是袁昌英教授讲课。她用的是美国教材,用汉语讲,也用英语讲。考试时,学生将法语译成汉语,也可译成英语。……这对我们帮助很大。我至今还十分感谢袁昌英先生和其他老师们。 附提一则轶闻:袁昌英与徐志摩的私谊较厚。徐志摩遇难后,袁昌英督请苏雪林撰文悼念,同时自己也以小说体裁写了《毁灭——纪念一个诗人》,几年后发在凌叔华主编的《武汉日报?现代文艺》上,并收入1937年商务版的《山居散墨》文集。研究者一致推测“该文透露袁对徐的感情之深厚”,以至“张邦梅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转述了张幼仪见到袁昌英的‘小脚’(实为“解放足”)时那种不安的心情,并且怀疑袁是徐打算娶的‘二太太’”。这是张幼仪出于忧虑、嫉妒的臆测。袁与徐的感情,只不过文人之间意气相投因敬而爱(柏拉图式)的情感而已。那时袁昌英与杨端六已订婚,并在几个月后于上海结婚。

客观地说,50年代前半期,袁氏夫妇的生活和心情是相对稳定和欢畅的。解放后他们向组织交代了既往的历史,积极参加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袁昌英入了民盟,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出席了三次武汉文代会,并当选文联执委。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武大外文系撤销,她遵命到中文系讲授外国文学。为译介苏联资料,她苦学俄文;为表达对领袖的敬爱,她把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文……杨端六继续在武大执教,同时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委员。1956年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然而,这阳光灿烂的日子,被1957年的一场风暴统统卷去。 本来,袁昌英的历史问题早在1951年、1952年已交代清楚,“肃反”中也没做审查对象。1957年莫名其妙地被划为“极右分子”,剥夺教职,下放到图书馆劳动。一年后,湖北省高院又突然宣判她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管制两年。 因当时袁昌英年老体弱,没有遣送外地劳改,留在校园内,由街道干部监督劳动,每天挥着大扫帚,扫满地扫也扫不尽的尘土和落叶……

袁昌英有一儿一女。女儿杨静远留美后,回国在北京工作,儿子杨弘远在身边。社会的高压令杨弘远透不过气来,学生时代的杨弘远因“和反动家庭划不清界限”而屡受批评“帮助”。阶级斗争像烧红的磙子一样来回碾压年轻人的心,杨弘远终于做出与父母分居的决定,“文革”开始后更与母亲彻底地断绝了一切关系。 杨端六在“文革”开始后不久,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极度痛苦,于1966年9月5日病逝。他比袁昌英少受了七年的“文革”劫难,当时他的身份是“历史反革命”,火化后连骨灰也没留下。 是时,袁昌英已75岁高龄,无生活自理能力。被学校指令住到一间小屋,孤灯冷灶。女儿在外地干校,儿孙又不上门,她只靠原保姆及侄儿及其儿子隔三差五地帮她干点买煤、装炉子的体力活。更想不到的是,一个孤老婆子还遭不白之冤。她女婿单位的造反派来找她外调,偶然看到桌子上胡画的字句,硬逼她承认那是反标,是恶毒攻击。袁昌英再三解释那不是她写的。然有何用?来者不由分说,恶狠狠地打她一耳光。造反派正要将她扭送派出所时,邻居家小孩子来了,主动说那是他画着玩的,方才解围。

林彪“第一号令”发布后,1970年1月,学校限令“五类分子”袁昌英于月底要离开武汉。身处“五七”干校的女儿杨静远好不容易联系上,将袁昌英迁往老家醴陵乡间一远亲袁星山家落户。袁昌英卷着一床小被卷,带着一条跛脚方凳两口装满中外书籍的木箱,告别她生活了四十年的家园——第二故乡武汉,跋山涉水到醴陵,由袁星山推着独轮车吱吱嘎嘎推到老家骆家坳。 所幸,乡风淳朴。乡亲们没有理会袁昌英是什么“份子”,把她看作是远道归来的老姑奶奶,叫她“老姑”。由于她的“身份”在县里榜上有名,所以不时被通知去参加“五类分子”训话会什么的。 袁昌英和杨端六治学几十年的书籍,大部分都捐给了武大图书馆。她到乡下,带着剩余的中外文书,一心想重译《莎士比亚戏剧集》。可是她身心疲惫之极,实在力不从心了。

袁昌英为她晚年居骆家坳的小屋取名“陋园”。那恐是名副其实的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的陋园。 1973年4月28日,袁昌英这只由爱丁堡振翅的孔雀,在历经79个春秋之后,在故园骆家坳蜕变为一黄土。 袁昌英逝世后,女儿杨静远遵从母亲的遗愿,从解冻的12000元存款中,捐出4000元给骆家坳生产队买了部手扶拖拉机,以谢乡情。 孔雀毕竟是珍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被遗弃或遗忘总是暂时的。 1978年末《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向袁昌英发函,云该辞书要为她立辞条,请她提供资料。殊不知袁昌英墓木早拱,青草萋萋,她告别人世已经5年了! 她逝世6年后,1979年10月9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刑事判决书,白纸黑字冷冰冰地称:“撤销本院1958年12月16日对袁昌英判处二年的刑事判决”。仅以“不当”两个字,就轻轻地为20年的不白之冤画上了句号。武大党组织也对她的右派问题作了改正。然而为武大奉献了一生的袁昌英和杨端六,却没有举行过追悼会。 倒是外国人没有忘记袁昌英,早在1976年美国作家CatherineLee就研究袁昌英的剧本《孔雀东南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现代中国女作家》文集,收有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全剧。挪威奥斯陆大学伊丽莎白·艾德女士,为研究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专门到北京访问袁昌英的女儿杨静远…… 老学生们没有忘记袁昌英。袁昌英逝世20周年,她的年近古稀的老学生们结伴到醴陵乡下为她扫墓,以谢师恩。 1983年6月,胡乔木对《中国新文学大系》有关编选人员谈话时说,像“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是不能忽视的。”随之,该书第十五集收录了《孔雀东南飞》全文。袁昌英的散文集《山居散墨》、《袁昌英作品选》、《袁昌英散文作品选》等随后也相继出版。1989年,湖南电视台播出的《我说潇湘女》节目中,有专节介绍袁昌英… … 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漫忆女作家》丛书,为袁昌英出了专辑《飞回的孔雀——袁昌英》。袁昌英与她的老友苏雪林、凌叔华的名字必将被镌刻在新版的中国文学史上。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净土掩风流。”

代表作品

袁昌英集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于一身,有《法国文学史》(专著)、《山居散墨》(散文集)、《行年四十》(散文集)、《孔雀东南飞及其他》(剧作集)、《饮马长城窟》(五幕剧)、《玛婷:痛苦的灵魂》(译剧)等行世。 尽管其著译量不大,但她在法国文学研究、戏剧理论、散文创作、戏剧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 王哲甫说:“她的戏剧虽然就只有这一集(按:指《孔雀东南飞及其他》),已使她在文坛上占了一个相当的地位。”(《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书局1933年9月版) 沈从文称袁昌英是“湖南留法女作家最露面的一位”,也是“目前治西洋文学女教授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上海《大公报·文艺》1946年7月30日第43期) 无论是文学史还是学术史,都不应该忽视袁昌英的文学地位和学术成就。

人物著作

比较知名的有:

法兰西文学(论文)1929,商务

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剧本)1930,商务

山居散墨(散文集)1937,商务

饮马长城窟(剧本)1939(出版单位不详)

春雷之夜(剧本)(出版年代及单位不详)

行年四十(散文集)1945,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