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達坂城木拱橋

達坂城木拱橋
圖片來自sohu

达坂城木拱桥(当地人称其为华桥)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的一座木拱桥。达坂城木拱桥建成于194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援助所使用的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历史遗存。200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新疆现存唯一一座木拱桥。

目录

达坂城木拱桥的历史

背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国苏联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确定了中苏在戰爭期間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以及苏联对华援助的政策。苏联政府先后三笔给予中国政府2.5亿美元低息贷款然而由于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定《苏日中立条约》,导致第三笔贷款并未全额到位,三笔贷款中国实际动用1.73亿美元。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苏德战争前夕,苏联向中国提供飞机1230余架,各类火炮16,000门,汽车与坦克超过1800辆以及上万挺机枪及其他用于作战的物资,中方以钨、锡、铅等金属和皮革、羊毛等物资折款归还。除了军事物资的支援,苏联曾派遣1个军事顾问团及志愿飞行员前往中国支援中国抗战。在1939年年初,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超3360人,到了1941年,超过700名飞行员在中国境内与日军作战[1]

战争初期,外国援助物资主要通过海路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后进入中国,然而在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中华民国迁都重庆后,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及城市被日军占领,海路交通被封锁。此时,外国援助物资主要通过香港滇越铁路桂越公路滇缅公路等几条线路以及通过驼峰航线进入中国。然而战争初期,英国对日采取绥靖政策,在香港采取的禁运措施使得援助物资来华困难重重。1939年底,日军攻占南宁,桂越间的国际通路被切断。1940年,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滇越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滇缅之间的联系也曾数次终止和重启,直到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滇缅线也遭切断。在此之后,中美两国开辟驼峰航线以维持援助物资进入中国。

地理位置与桥梁特征

达坂城木拱桥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达坂城镇八家户村南2公里的白杨河峡谷(后沟沟口)处,横跨白杨河[2]。达坂城木拱桥呈东西走向,桥南侧是白杨河峡谷,也就是白水涧道,北侧是开阔的谷地。东侧为312国道原线路,桥西是连霍高速,不过达坂城木拱桥东侧路基已断,无法驾车通过。达坂城木拱桥全长超过28米,跨度超过18米,桥宽7米,载重10吨。木桁架桥、钉板梁桥、胶板梁桥等桥型特点在该木拱桥上都有所发展。该木拱桥选用云杉作为原材料,将木板烘干后再浸泡在烧热的清油中,后将木板弯成一定弧度。每层木板按拱度叠摞8层,每层用铁钉钉合,再用“U”型铁箍组合成拱肋,5条拱肋由呈叉型的支架架起。桥面铺有原木,横向有连接有木撑。桥下以岩石作为基底,浆砌块石台身。现存达坂城木拱桥桥墩坚固,拱肋完整且排架没有缺少。经过1996年的洪水后,木拱桥东侧桥面悬空,桥台孤立。经过2015年的修护后,原先残损的木料被更换替补,整体被粉刷为灰色。

參考文獻

  1. 侯风云.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江苏社会科学. 2005, (04): 228–231.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乌鲁木齐年鉴:2007. 新疆年鉴社. 2007: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