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郑永慧(1918~ 2012),男,原名郑永泰,法国文学翻译大家[1]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1942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

郑永慧
法国文学翻译大
原文名 Zheng Yonghui
出生 1918年
广东香山(今中山)
逝世 2012年09月09日
国籍 中国
母校 上海震旦大学
职业 文学翻译
知名作品 译著《笑面人》、《舒昂党人》、《中短篇小说选》

目录

个人简介

郑永慧(1918~ 2012),男,原名郑永泰。文学翻译家。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生于越南海防。1942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历任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助教,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震旦法律经济杂志》主编,上海新业广告图书公司《健康家庭》主编,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语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87年曾获法国文化部翻译助学金,并应邀赴法,1998年曾获鲁迅文学奖[2],还获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荣誉奖等。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郑永慧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他的第一本书是将巴尔扎克的《苏城舞会》、《猫打球商店》和《钱袋》三部中、短篇小说全集出版。此后,他翻译了一批巴西、俄罗斯、捷克等国家的法语文学作品。他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以及萨特、罗伯·葛里耶、巴西亚马多、加拿大伊夫·泰里奥等人的作品,共有40余部,600多万字。

儿子郑若麟是著名旅法记者。

翻译之路

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走上了翻译之路的。当年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学法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法文版《安娜·卡列尼娜》,一口气读完,心中激动得翻江倒海,非要找人一吐为快。可是当时,因为没有中文版,读过托尔斯泰这部名著的人凤毛麟角,哪里找去?他恨不得立即找人,哪怕用口译把安娜的故事说出来,与人共享……但直到他过了而立之年,才真正下决心拿起翻译这支笔。因为他深知,翻译是一项真正的"苦差使",既不可能以译发财,更不可能以译升官。但出于对法国文学刻骨铭心的爱,他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服苦役一般的人生之路。

不仅仅译者形同苦役,连带妻子也要"陪绑"。五、六十年代他往往每天要译至深夜,妻子邓慧群总是在旁服侍,还做宵夜慰劳。父亲为感激妻子,特取妻子名字中的"慧"字,组成译名"郑永慧"。后来,"郑永慧"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本名郑永泰。

走上翻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五十年代初,初涉翻译,将巴尔扎克三部短篇小说《钱袋》《猫球商店》和《苏城舞会》译成中文,寄给平明出版社。当时平明出版社以出版傅雷所译巴尔扎克作品而颇有影响。很快,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李采臣便有了回音。李采臣肯定了郑的译文,但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为难:平明已经出版傅译的许多巴尔扎克作品。尽管这三个短篇傅雷均没有译过,但傅雷似乎并不乐意看到他人在平明出版社翻译出版巴尔扎克的作品。在当时,一个译本一出,就不大会再出版新的译本了……好在李采臣热心地将他的这三篇译作介绍给了另一家出版社--国际文化服务社总编韩侍桁。韩对郑的译文也大为欣赏,很快以《钱袋》为名结集出版。这是郑初涉翻译界的一个小小波折。而李采臣也就因此结识了郑,又约他翻译巴西作家亚马多的几部长篇小说《饥饿的道路》《黄金果的土地》等,并都由平明出版社出版。从此走上了翻译之路。

个人译著

译著《舒昂党人》、《中短篇小说选》、《驴皮记》、《古物陈列室》、《被遗弃的女人》(以上均[法]巴尔扎克著)、《九三年》、《笑面人》([法]雨果著),《娜娜》([法]左拉著)、《蒙梭罗夫人》、《我们的爱情》([法]大仲马著)、《梵蒂冈的地窖》([法]纪德著)、《梅里美小说选》([法]梅里美著)、《魔鬼池塘》([法]乔治桑著)等40余部。

与世长辞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大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永慧先生于2012年9月9日清晨逝世,享年94岁[3]

荣誉奖项

1987年应邀赴法,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翻译奖;

曾获鲁迅文学奖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

2000年1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举行北京地区翻译界老前辈业绩回顾与赞赏会,被推举为翻译界六长老之一,大会赞誉"永慧先生大概是中国翻译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了,他的译著等身,劳绩惊人。"

2000年11月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4]

参考来源

  1. 纪念我国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永慧:一位真正“信”的大师 ,共产党员网, 2012-09-16
  2. 郑永慧 ,中国作家网, 2018-12-09
  3.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永慧逝世 ,历史上的今天, 2012-09-09
  4. 郑永慧 ,中山市地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