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果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果仁

图片来自scanews

陈果仁Vincent Jen Chin ,1955年-1982年6月23日),出生于中国广东,为第二代华侨,父母移民美国,在底特律郊区经营中餐馆。陈果仁在美读书长大,毕业后于底城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于一次冲突事件中为白人父子杀害,其事影响甚钜,促成泛亚裔争取美国社会平等待遇与权利的群众运动,称“陈果仁事件”。

生平事略

陈果仁为孤儿,养父名陈炳兴(C.W. Hing)、养母名陈余琼芳(Lily Chin)。陈炳兴因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服役,获得能将太太陈余琼芳带到美国的权利。夫妻来美后陈余琼芳因无法顺利怀孕,1961年他们决定领养6岁的陈果仁。1960年代,陈果仁就在密西根州高地公园Woodward Avene一带长大,直到1971年举家搬迁到密西根州欧肯公园,陈果仁从欧肯公园高中毕业[1]

成长背景

1960-1970年底特律历经景气衰退期,随著零售商和小业主的离开,城市税收不断下降。十年间,底城东南部的大量建筑和房屋被遗弃。1967年底特律发生暴动,废除了有种族歧视的公车业,使得白人大量迁离,南方非洲裔黑人不断涌入,白人工作机会减少,加上毒品海洛因可卡因泛滥,犯罪率急遽上升。1970年代,石油危机重创美国汽车产业,日本经济急速膨胀,汽车工业超越了美国,动摇了美国的国本,再加上大量投资美国的房地产,拥有洛杉矶市中心一半以上的商业大楼资产,引起了“日本要把美国西海岸殖民化”的恐慌,仇日和惧日的心理在底特律蔓延。由于汽产陷入低谷,不少工人遭解雇,他们普遍认为是日本人剥夺了就业机会,于是仇日情绪高涨[2]。陈果仁生前便收到了有关种族歧视的警告,其中就包括一位叫迈克尔•尼兹(Michael Nitz)的工人,后来这名员工也被解聘失业。

遇害过程

1982年6月19日傍晚,即将成婚的陈果仁携了两位好友到底特律飞地高地公园郡(Highland Park)一家酒吧喝酒,庆祝即将挥别单身生活。不料就在酒吧间与一对汽车工厂失业的白人父子起严重口角,这对父子,父亲名叫罗奈尔得•艾班斯(Ronald Ebens),继子名迈克尔•尼兹(Michael Nitz),他们对陈果仁先是一阵叫骂,又以种族歧视字眼侮辱,把失业的情绪发泄到陈的身上,显然他们错把陈当成日本人,陈果仁极力反驳不成,反倒激怒父子动殴,他和友人在不敌的情况下仓惶逃离,但罗奈尔得•艾班斯(Ronald Ebens)带著球棒和儿子尼兹开车一路紧追,到附近一间麦当劳餐厅停下,迈克尔•尼兹一把揪住了陈果仁的衣领让他动弹不得,其父罗奈尔得•艾班斯则以球棒猛击陈果仁的头部、肩部及胸部,造成他重伤昏迷倒地,送医后四天死亡,原定6月28日的婚礼则改成葬礼[3]

种族歧视

事发后Wayne Country韦恩郡地方检察官故意“无暇”出庭,州法院法官查尔斯•考夫曼(Charles Kaufman)判了罗奈尔得•艾班斯和他的继子尼兹过失杀人罪、罚款及监守行为。法官判两被告监守行为缓期三年,罚款3,780美元。查尔斯•考夫曼法官解释说﹕罗奈尔得•艾班斯和尼兹的做法是想惩戒一下陈果仁,如果是一项残杀行为,这些人会是被判入狱的。判决出炉引起华人社会一片哗然,这个罚则比驾车不慎撞死人的罪行还轻,激怒了当地泛亚裔居民,都认为这轻率的处罚是一种侵犯,于是诉诸联邦司法部向罗奈尔得•艾班斯和迈克尔•尼兹提出控告-违反陈果仁的民权。居民集结百人抗议,但法官考夫曼Kaufman仍坚持原判。底特律华人律师黄星华(Roland Hwang)和陈绰薇(Lisa Chan)及华裔作家谢汉兰(Helen Zia)发起组织“美国公民正义会” (American Citizens for Justice)自救。在日裔议员诺曼•峰田(Norman Mineta,后曾任美国交通部长)的大力协助下,联邦政府开始介入调查。联邦司法部为此成立21人大陪审团对此案进行听证审理。经过调查向底特律联邦法院提出公诉。

凶手无罪

1984年6月28日陪审团裁决白人父罗奈尔得•艾班斯侵犯陈果仁的民权,罪名成立,判处25年徒刑,其继子迈克尔•尼兹无罪释放,并指示迈克尔•尼兹要接受戒酒治疗,罗奈尔得•艾班斯签保两万美元后获释,他们没有在监狱渡过一天。但因舆论压力,此案在联邦和密西根州司法系统的各个法院间来回周旋,1987年5月1日大陪审团推翻之前1984年6月28日的判决,在辛辛那提一陪审团彻销了对罗奈尔得•艾班斯的控罪,指出袭击无种族动机。年底,在对罗奈尔得•艾班斯的民事诉讼中,法庭批准了一项协议,罗奈尔得•艾班斯同意续年赔陈果仁家属150万美元,这判决看似抚慰家属的伤痛,实则47岁的艾班斯被解雇无固定职业,要他支付巨额罚款,似乎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到最后不了了之。陪审团的裁定不但免去他们的牢狱之灾,陈果仁的家属也得不到分文补偿[4]

事件影响

虽然凶手被捕时坦言犯行,符合美国“仇恨罪”的定义可以从重量刑,但最后法官并未采纳,且裁定无罪释放,引起亚裔社区强烈不满群起抗议。泛亚裔长久以来感受到二等公民的对待,融入不到主流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为了捍卫权利不分国度,首次联合起来推动人权组织“美国公民正义会”,陈果仁的母亲陈余琼芳是主要发起人,她表示判决不公主要原因在于陈果仁具华人身份,如果换成是两个华人杀了一个白人,华人肯定会遭到监禁,甚至于终身监禁。身为被害者母亲,她开始奔走全美呼吁各方重视亚裔人权,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舆论关注

  • 1983年陈余琼芳(Lily Chin)首度参加美国脱口秀节目《菲尔•唐纳修谈话秀》(The Phil Donahue Show),将这起谋杀案审判过程诉诸美国大众。
  • 1985年11月22日美国剧集《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黄先生的失物招领商场”(Wong's Lost and Found Emporium)的节目中,制作方给予陈果仁被谋杀的最终原因是“凶手失去了同情心”。

视频

陈果仁谋杀案/亚裔人在美国
华人被白人活活打死,被误认成日本人,陈果仁被害40周年纪念活动洛杉矶举行。
陈果仁案:四十年前陈果仁在底特律被二名白人在街道用球棒打死,但是白人凶手只被罚三千元。陈果仁案件得不到公平的司法审判而引发了亚裔民权运动,越来越多华人投身法律工作,也觉醒了华人参与政治的意识。

电影题材

  • Renee Tajima-Pena和崔明慧(Christine Choy)以此事件作为电影题材,拍摄的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Who Killed Vincent Chin?)获得1989年奥斯卡佳纪录片提名。
  • 艺术家Consuelo Echeverria以汽车原件制作与陈果仁等比例的雕塑完成名为Because They Thought He Was is的作品。
  • 2011年曾为奥巴马总统助选的媒体工作者陈国材(Curtis Chin)制作完成纪录片《陈果仁是谁?》(Vincent Who?)影片,通过对当年陈果仁事件中主要活动人士谢汉兰、美国亚太裔法律中心创办人Stewart Kwoh、加州平等委员会主席赵美心(JudyChu)、知名华裔新闻记者凌志慧(LisaLing)等众多各界亚裔人士的访问,探究陈果仁事件如何成为一个凝聚‘全美亚裔’族群共识的催化剂。

设奖学金

1987年9月陈余琼芳不愿活在丧子之痛中,黯然回家乡中国广东。2001年因病再回美国接受治疗,2002年6月9日过世。生前她以陈果仁名义建立了一笔奖学金,由美国公民正义会管理[5]

亚裔觉醒

陈果仁事件后,底特律路上除了黑白人种,几乎看不到拉丁裔,更不见亚裔踪影。“陈果仁”似乎成为悲伤的代名词。类似这等惨剧仍持续上演,促成泛亚裔族群的自我觉醒。1980年代“亚裔美国人兄弟会”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内萌发并形成力量。1990年至2000年间有18个兄弟会和姐妹会成立被官方承认,以“培养成功的领导者”,及致力推进“群体觉醒”为使命,提升美国泛亚裔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地位[6]

参考资料

  1. Helen Zia. Asian American Dreams. Farrar, Straus & Giroux. 2000. ISBN 0-374-14774-4. 
  2. 陈果仁案 三十多年后伤还在. 大纪元. 2016-07-25. 
  3. 薛雍乐. 从麦卡锡时代到亚裔崛起:一个华裔作家未完成的美国梦. 澎湃新闻. 2019-04-01. 
  4. 雷鼎鸣. 法庭量刑 轻重有道. 香港经济日报. 2018-01-19. 
  5. 一苇渡江的行者,底特律那个鸟地方——至今犹忆陈果仁科0创察画kight11,2013-02-02
  6. 19岁移民二代在美国寻找归属感,加入兄弟会时被霸凌致死. 澎湃新闻. 2017-08-16.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