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起青萍(杜秀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起青萍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风起青萍》中国当代作家杜秀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风起青萍

公元前672年,陈国公子陈完避难入齐。彼时,齐国国君乃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第一个大恐龙。辅佐他的正是史上名相,也就是诸葛亮用来自比的管仲。一句话,齐国当时正处于它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陈完入齐,没有激起一丝浪花。春秋时期,各国公子因乱出逃,避难别国可谓司空见惯。齐桓公封陈完为工正,管理百工,封其邑为“田”,陈完以封地为姓氏,从此被称为“田完”。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是的,恰是这个田完,他的后世子孙买人心,掌国政,最后弑简公,杀孺子,除悼公,代姜姓而立于齐,成为齐国的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知微而见著,齐国丞相晏婴早在田氏收买人心之时就有了田氏代齐的预言。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纵观古今,史上一切重大改变莫不是从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源发。一个人,一句话,一次相遇,一种选择,看似不经意,却往往是改变历史走向的缘起。就像公元736年,也就是大唐开元二十四年,一只盛世的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引起了十九年后的一场飓风。

开元二十四年,历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大唐已进入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赋予了无数溢美之词的“开元盛世”,正像一幅缓缓打开的画卷,向世人,向世界,展示着他东方大国的傲人风姿和绝世风采。这一年,大唐的牡丹依然艳冠群芳,开得雍容。这一年,八方来贺的使者依然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这一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代替直言敢谏的张九龄成为大唐第一宰相。这一年,唐玄宗遇到了杨玉环,也邂逅了他的爱情,不久,羽衣霓裳曲的余音将绕梁整个大明宫。这一年,安禄山因战败遣罪进京,这个肥胖却灵活的粟特人,一支胡旋舞跳下来,深深博得了天子的欢心。这一年,大唐的风依然浩荡,滚滚向前的车轮,向着盛世的极盛更近了一些……

历史,就在这看似无边无际的繁华里,不动声色地埋下了大唐折翼的伏笔。为相十九载的李林甫,大权独握,排斥贤才,重用胡将,成为将大唐推离盛世轨道,滑向没落深渊的背后推手。而认了杨玉环做“干娘”的安禄山,于公元755年悍然发动了“安史之乱”,让大唐的荣耀,终究成了繁华一梦。弃了长安仓皇逃往蜀地的唐玄宗,在马嵬驿弃了杨玉环,也弃了他执手相看的爱情。八年后,从“安史之乱”中重新站起来的大唐,早已是弊病缠身,暮气沉沉。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官弄权、外戚干政,就算尚有百年的国运,就算还有短暂的中兴,却再也挡不住大唐的日落黄昏。

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诉世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然而无论他怎样谆谆告诫,语重心长,也无论史官怎样奋笔直书,发人深省,历史,却一再重演。

公元1587年,即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非常平淡与平常,史书有载:“当日四海升平,除了气候有点反常,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可就在这一年,清朝的奠基者、开创者、缔造者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他一连吞并了几个女真部落,且打算将战火引到明朝。也是这一年,在欧洲,西班牙舰队正准备全部出征英吉利,近代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的殖民帝国时代已经开启,东西方的差距正在悄悄拉开。还是这一年,是元辅张居正去世的第5年,受张居正管教和辅佐的万历皇帝,开始了自己不上朝不理政的放纵生活。这一年,海瑞和戚继光先后去世,一代宗师李贽也将在第二年削发为僧。正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所说:“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开端,也成为整个中国帝制时代走向灭亡的转折点和关节点。之后的两百年里,在西方,历经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和不断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在东方,中国不过是又经历了一次朝代更替,国家由“明”到了“清”。

公元1792年9月,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英国皇家战舰正准备出发,这支由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的庞大团队将远渡重洋,前往东方那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中国,去参加当朝乾隆皇帝的83岁寿辰典礼。为了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英国甚至不惜泄露自己的科技情报。敬献的600多件礼品里有当时英国装备最大口径火炮,战舰模型,铜制“西瓜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天文、地理、气象、测量、里程计算、演示器,天体运行演示仪、大型地球仪、自鸣钟、望远镜,黄色轿车,各种西洋丝织物、毛织物、棉织物等等,每一件都彰显着大英帝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的华丽转身。而彼时,中国正值历史上又一个被鼓吹的盛世——康乾盛世;彼时,大清的GDP占世界第一;彼时,堂堂天朝屹立东方,如耀眼的太阳。

第二年,乾隆在避暑山庄以天朝上国高高在上的姿态接见了首次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参加完隆重极奢的万寿庆典仪式后,马戛尔尼又在军机大臣和珅的陪同下游览了皇家园林的湖光山色。目之所及的金碧辉煌,奇珍异宝,使他感到自己的礼品“黯然失色”了。天朝的富有,几乎刺伤了英国人的自尊。期间,马戛尔尼两次提出谈判贸易条约,天颜震怒的乾隆立即婉言拒绝。大失所望的英国使团,被“恩准”从陆路回国。走出皇宫,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中国,或者说是真正的中国。他们从许多“盛世的细节”里看到了“中国的饥饿”,以致于马戛尔尼把大清帝国比喻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他甚至预言“大清帝国一定会崩溃,而英国将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果然,公元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也打醒了天朝唯我独尊的美梦,《南京条约》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道伤痕。有人说,如果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谈得好,如果中英两国建立起开放合作的外交关系,世界的格局也许将是另一番景象。

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它更像是一部最宏大,也最伟大的小说,草灰蛇线,伏笔千里,看似出人意料,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就像公元1889年。这一年,蒋梦麟刚满3岁,生活在距离杭州湾20里的余姚蒋村。这一年,绍兴人蔡元培考中了举人,和他同科中举的还有一个广东人叫梁启超。这一年,在北京翰林院编修史书的人中,有一个29岁的天津人严修。这一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招收了一个13岁的男生,他入学登基册上写着张伯苓;而学校的总教习是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的严复。这一年的年尾,12月20日,天津一户姓梅的诗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梅贻琦。史书说,1889年,光绪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没有大事发生。

谁会想到,几十年后,风云际会,八音合奏,他们的名字都将和一所大学紧密相连,且永远篆刻在中国史上。他们将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偌大中国放不下一张书桌时,上演一场近代的“衣冠南渡”。他们合力将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西迁昆明,建立起一座名垂青史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校长蒋梦麟甘居二线,公推最年青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校务。学校荟集了一批包括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在内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任教,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自1938年4月至1946年7月,西南联大毕业学生3882人中,走出了3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华罗庚,邓稼先,梁思成、穆旦,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焉知眼前的平淡和平静,不是在酝酿着来日的惊艳和巨变。就如同冬至酝酿着日渐长的温暖。就如同夏至之后,来日不再方长……[1]

作者简介

杜秀香,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