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在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在田,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历

1957年毕业地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向地震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生的原理和实用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 ̄60年代提出以“突出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就

马在田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领导和参与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世纪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1960年代,马在田在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期间,提出了有别于发现大庆油田的“解放波形”、“突出标准地震反射层”的地震勘探方法,成为当时华北-渤海湾地区公认的地震勘探标志性成果。1961年,根据地震构造图确定了胜利油田发现井——华8井,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新钻探井位,于1962年9月23日打出了日产千吨级的油井。

1970年代,马在田主持中国首个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发。1973年,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成立计算中心,马在田负责领导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研发,自主研发出的地震处理系统处理出了第一条国产“争气地震剖面”。

1980年代初期,马在田瞄准当时勘探地球物理国际前沿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

科学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1]。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2]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视频

马在田 相关视频

地球物理学类-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协举办“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