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在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在田,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簡歷

1957年畢業地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地球物理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教授。在反向地震方法方面提出過許多生的原理和實用技術,對發展中國地震勘探事業具有重要作用。50 ̄60年代提出以「突出反射標準層方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為華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發揮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為中國最大的地球物理計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負責人,領導和參與了創建中國大型計算機地震勘探處理系統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維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受到國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視。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

馬在田於20世紀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標準層方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為華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領導和參與創建中國大型計算機地震勘探數據處理系統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維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世紀90年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地震波傳播與波場成像」,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數據處理新理論與新技術方面取得進展。

1960年代,馬在田在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期間,提出了有別於發現大慶油田的「解放波形」、「突出標準地震反射層」的地震勘探方法,成為當時華北-渤海灣地區公認的地震勘探標誌性成果。1961年,根據地震構造圖確定了勝利油田發現井——華8井,在此基礎上又確定了新鑽探井位,於1962年9月23日打出了日產千噸級的油井。

1970年代,馬在田主持中國首個地震勘探數據處理軟件系統的研發。1973年,石油工業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成立計算中心,馬在田負責領導地震資料處理系統的研發,自主研發出的地震處理系統處理出了第一條國產「爭氣地震剖面」。

1980年代初期,馬在田瞄準當時勘探地球物理國際前沿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高階方程分裂偏移方法。

科學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1]。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2]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視頻

馬在田 相關視頻

地球物理學類-地球物理學
中國科協舉辦「中國科學家精神」座談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