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景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黎景嵩(1847—1910),字伯鄂,号宪甫,湖南湘阴人,入仕后历任厦门、基隆同知,1894年任台南同知,1895年(乙未)任台湾知府,理中路营务处,负责抗日。

人物专题

基本信息

姓名    黎景嵩  
字号    字伯鄂,号宪甫      
民族    汉      
官职    台湾知府  
出生地   湘潭
出生时间  1848年   
去世时间   1910年 
所处时代   清朝   
主要成就   抗日名将    

人物介绍

黎景嵩,字伯鄂,号宪甫,生于1848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任台湾知府,并理中路营务处,兼统各军。当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黎景嵩率台湾民众奋起反抗,防守中路。同年5月,日军于基隆登陆,清兵溃败,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逃回厦门。台中战事日紧,黎景嵩与副将杨再云(系黎景嵩从湘潭老家带去台湾的侄儿)率2000人驻新竹、苗栗间,以抗击日军南下,就地募勇成14营,称“新楚军”。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大小数十次战,重创日军。其中新竹一战斩倭寇千余人。黎景嵩对日军入侵台湾义愤填膺,曾致书家人:“拟统率所部前往,拒敌立勋,拼一死战”。战前,黎景嵩与刘永福(署理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后,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歃血为盟,互为呼应。[1]

黎景嵩等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然而,终因清政府断绝援台,最后终因外无援军,内无弹药而战败。其部将杨再云战死,黎景嵩在弹尽援绝的极度忧愤中,抱知府印投海殉国,幸而被清海军救起护送回大陆。[1]

由于黎景嵩违抗朝廷政令与日军交战,而被削职为民。后被张之洞收为幕僚。此后,他淡泊自甘,以文史自娱。宣统二年(1910)卒于汉阳。[1]

晚年著述《台海思痛录》,署名思痛子,以纪其事并抒发失台之痛。1983年《近代史资料》第一期予以刊载。今年被收入由省政府资助编辑出版的《湖湘文库》。[1]

人物关系

  • 提起湘潭的黎氏家族,人们很快会想到黎氏八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黎氏家族的另一支,与黎氏八骏共曾祖父的黎景嵩也曾为一代豪杰,甲午战争期间,他是赴台率军抗倭的清将。[1]
  • 黎景嵩的后人,诸如曾孙黎烈文,玄孙黎念之等,都是每一代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人物轶事

  • 《湘潭市志》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清宣统元年(1909),黎景嵩报请清政府备案,以15万银元为资本,在湘潭创办首家电灯公司,市志《工业史》称为“湘潭电力史的开端”。[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