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鼎边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鼎边垂福建省特色著名佳点、风味小吃。分为福州锅边糊和漳州锅边糊,一般与海蛎饼、虾酥、芋粿油条生煎包、猪血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其一直流传到海南台湾等地。凡在福建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建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建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锅边糊"、"鼎边垂"三个词语,也会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1]



文化典故

锅边糊简称鼎边糊或料棵,福建人都叫鼎边糊,是福建闽东和闽南的大众小吃,如果佐以蛎饼,更加可口。
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过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2]
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
还有说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在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几乎所有福州人无人没吃过锅边糊。


做法

1、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捞起,加清水磨成浓浆。
2、将虾糠装进小纱布袋内、别口,放锅内,加水用中火熬成虾汤。
3、泡发畅干,洗净;丁香鱼干除去杂质;泡发香菇,洗净,切条;葱、蒜洗净切段,起油锅煸熟。
4、大锅内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烧至七成热时,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后,舀米浆一碗(约800克)由左向右沿锅边浇一圈,将锅盖严,闷片刻后揭盖,见锅边的米浆烙熟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火锅内。此时锅内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数次将米浆绕浇完毕。锅内放入虾糠、虾油、和其他辅料一起煮熟,调准口味,装碗即成[3]


视频

古早味, 福建传统小吃锅边糊, 鼎边糊的做法


參考文獻

  1. 那时鼎边糊 ▏苏忠 ,搜狐,2019-10-28 10:00
  2. 福建美食之厦门篇,东方资讯,2019-03-07 15:03
  3. 鼎边糊,香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