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1917年俄国革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俄国革命:是指1917年在俄罗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进退失据,在俄国政局不稳、民心越发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俄国临时政府;而其后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则推翻了新建的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俄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罗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进退失据,在俄国政局不稳、民心越发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俄国临时政府;而其后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则推翻了新建的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俄国,并在1918年3月与交战中的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十月革命后,拥护旧有帝政或临时政府的白军苏维埃工农红军对抗,非红、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机起兵,俄国内战爆发;而沙皇专政的溃灭,亦促成旧帝国疆域内各民族的独立运动

背景

1917年初,俄国的革命时机便已成熟;它为社会带来了转变的契机、却也带来了极大的未知。穷困乡下居民往来于农、工业环境间的情形日渐频繁,甚至选择迁居,使得都市劳动力持续壮大。中产阶级的白领职员、商人与专业人士(包括后期的医生、律师、导师、记者、工程师等等)地位逐渐提升。即使是贵族,也必须在此不断变化的经济制度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当代另有新阶级兴起(例如无产阶级资本家),这些阶级又依身分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俄国的社会群体或社会边界变得越来越难清楚界定。不只族群以各种方式分裂,他们的定界也因迁移的农人、劳动知识分子、仕绅专家等而逐渐模糊。扩展的商业文化已使得人们的生活改观,重建了物质生活的面貌(建筑、店铺、广告、流行、时钟与机械),并培育了新的物质欲望。[1]

1917年,政治意识的蓬勃发展、革命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及政府体制的软弱与无能(其在参与一次大战后更为衰弱),本应使沙皇尼古拉二世体认到致力于改革的必要性。事实上在1917年1月,乔治·布坎南爵士,英国驻俄国的使节,曾忠告沙皇“打破您与人民间的隔阂、重新取得他们的信任”。但尼古拉否绝了布坎南的建言。

许多俄国人民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独裁及其政府的腐败与过时聚怨已深。他们认为沙皇不理解俄国人民的需求与意愿,而他们绝大多数是俄国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受害者。在社会方面,沙俄的农工业在其馀欧洲之后处境稳健,农人与劳工仍握有少量开创良好发展的机会。以经济的角度而言,俄国的广泛通膨与粮食短缺促进了革命的形成。在军事上,军粮、后勤与军备的不足,使俄国在一次大战期间蒙受惨重的损失;这更确信了俄国人民对尼古拉二世无能统治的观点。最终,这些因素,伴随著革命思想与运动的茁壮(特别是1905年血腥星期日大屠杀后之时),引发了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中国中学教材对俄国革命的解读。

经济与社会变迁

在许多农民的观念中,财产所有的基本原理,便是土地应归属于那些耕耘它的人。然而,与此同时,农民生活与文化正在不断的改变。改变是由乡下农民转行工业、迁居都市的人数的自然成长所促成的,但城市文化借由物质生活的改善、生存压力与口耳相传而引进农村,也在其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2]

农工们也有感到不平的正当理由:拥挤的住宅、附加恶劣的卫生条件,工时超长(战争前夕,每周平均工作六天、每日工作十小时,1916年更是每天工作11–12小时),因安全与卫生条件贫乏而恒有的伤亡风险,苛刻的纪律(不只是规则与惩罚,还有领班的拳头),以及过低的工资(在1914年后因战时生活支出急剧提高而更加严重)。反之,都市的工业生活满是利益,尽管,就社会与政治稳定性观点而言,都市生活可能会与乡下的艰苦一样危险。然而,农工们拥有强烈的期许著能过更好生活的欲望。新谋生能力的获得,给了农工们自尊与信心,并创造了更多的希望与渴望。在城市,农工们体验到了他们在乡下从未见过的物质生活。最重要的是,在城市,他们能接触到社会与政治结构的新颖概念。[3]

引发俄国革命的社会因素,主要源自沙皇政权对下层社会数世纪的压迫,及尼古拉在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1861年,乡下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中解脱后,他们仍对向国家缴纳赎金感到愤愤不平,并坚决要求他们所耕种的土地建立共有投标制度。问题在谢尔盖·维特189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失利后又进一步的恶化。农民骚乱、甚至是叛乱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目的是取得自己耕作的土地的所有权。俄国主要是由贫困的农民组成,其占有1.5%的人口、25%的土地。[来源请求]

俄国的迅速工业化也导致都市人口过密、环境拥挤及工人的工作环境、条件恶劣(如前述)。1890年至1910年间,首都圣彼得堡的人口从1,033,600急速上升至1,905,600,而莫斯科的人口成长速度也不惶多让。这创造了一种新的“无产阶级”,肇因城市生活环境的拥挤,其比先前的农民阶级更倾向采取抗争与罢工。1904年的一次普查,结果显示在圣彼得堡平均十六人共住一间公寓,每房六人。其住所没有自来水,而成堆的人造垃圾也对工作者造成健康上的威胁。恶劣的条件只导致一次大战前,情势恶化、罢工及动乱事件急速成长。

一次大战只加重了紊乱程度。征兵在全俄民间掀起了一阵不情愿。工厂生产战争物资与工人的庞大需求,引起更多的劳工暴动与罢工。征兵夺去了城市里熟练的工人,以拙劣的农民取代,接著饥荒因粗劣的铁路系统而袭来时,工人们不顾工厂,成群奔离城市、希望觅得温饱。最终,缺乏装备及环境保护的军人,也转而敌视沙皇。这主要是因为,当战争持续扩大时,许多忠于沙皇的官员被杀害,并由来自主要城市的应征入伍者继任,其对沙皇仅抱有微小的忠诚。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初平息了当时盛行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抗议,将焦点转移至对抗共同的外敌。但爱国团结情操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战争情势被迫胶著时,厌战情绪便逐渐侵蚀人心。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更深层的脆弱:尽管许多俄罗斯平民在战争初期的几周内便加入了反德示威游行,但最普遍的反应仍是导向怀疑论与宿命论。对皇帝敌意以及保卫家园与生命的渴望,不全然转化为对沙皇或政府的狂热。[4]

俄罗斯在第一次大战中的首场大型战役是场灾难:1914年8月中至9月初的坦能堡会战中,超过三万名俄罗斯士兵伤亡,九万名被俘;而德军方面则仅有二万人伤亡。然而,与德军结盟的奥匈帝国军队年底在加利西亚地区遭到重创击退。1915年秋季,尼古拉接管了军队的直接统领权,亲自监督俄罗斯的战区,并委托他野心勃勃但无法胜任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皇后负责管理政府。帝国政府腐败与无能的征兆开始浮现,而被视为腐败颠僧格里高利·拉斯普丁皇室间渐增的影响力,也广泛引起人民的愤慨。在修正主义历史学家林奇(其著重于人民的角色)的眼中,拉斯普丁是沙皇政权的“致命疾病”。

1915年,事情在德国转移焦点。强攻东部战线后,有了关键性的恶化。优秀的德军——其受较好的指挥、训练、供给——惊人成功地对抗装备不良的俄罗斯军队,将俄军逐出加利西亚俄属波兰也在哥利治-塔诺夫进攻Gorlice-Tarnow Offensive会战退败。1916年10月底,俄罗斯失去了160万至180万名士兵,加上200万人被俘、100万人失踪,加起来总共损失了近500万名战力。

庞大的战力损失在即将发生的叛乱中扮演了确切的角色,1916年并传出与敌军友好的传闻。士兵受到饥饿,而且缺少鞋子、军用品,甚至武器也出现短缺。蔓生的不满减低了士气,并在一连串的战败中不断的被侵蚀著。

伤亡率是这场灾难最清楚的记号。早在1914年底,战争只持续了五个月,就已有约39万俄罗斯人丧生,100万人受伤。远比预期来的快。几乎没有受训过的新兵必需被召集为现役,整个战争中不断重复发生这种状况;同时庞大的战力损失持续向上累积。军官阶级也目睹了不寻常的人员更换率,尤其是在较低的阶层间,迅速填满了刚入伍的士兵。这些士兵通常出身农民或工人背景,在1917年的军队政治化中扮演了重大的角色。

大量军人战死沙场,不仅造失兵员不足,军队也很快的陷入了步枪与弹药的短缺(还有军服及粮食)。到了1915年中期,甚至连少了手臂的士兵也都被送到前线。有著明显充足理由,士兵并没有感觉得到人类般的对待,而是为了完成强大目标的俎上肉。

1915年春季,俄军持续撤退,但并非是总是顺利的;擅离职守、劫掠与无秩序的逃亡已司空见惯。然而到了1916年,各方面情势出现了改善。俄罗斯军队停止撤退,甚至在那年发动了几次小幅成功的进攻,虽然损失了不少的士兵。而且,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提高国内生产后,也已广泛获得解决。尽管如此,在1916年底士气仍远比1915年大撤退时低落。战争的时运或许已逆转,但战争的存在,仍使军力与条条生命持续枯竭、流失。这个国家的个人和家庭,仍承受著无法逃避的专制与苛重。士气的危机(为阿伦·怀德曼,一位俄罗斯战争与革命时期的主要军事历史学家的主张)“深深扎根于对屠杀永不停息及达成任何胜利的事,彻底绝望的情绪。”[5]

受战争所蹂躏的不只是士兵。1915年底,开始浮现了各式各样的征兆,显示经济在战时需求的沉重负担下已逼近崩溃。核心问题是食物短缺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击垮了实际收入,短缺使得人民即使负担得起,也难以购买到必需品。短缺问题在首都彼得格勒(原圣彼得堡市)尤其严重,供应的距离与粗劣的运输网络让情况格外恶劣。商店早早打烊,或完全没有面包、砂糖、肉或其他食品的库存,等待的人潮队伍持续延长。买得起或实际买到食物的困难度也日益提高。

一如预期,1915年中期罢工仍持续增加,犯罪率亦同;然而,人们多半只是忍耐——为了温饱而继续在城市里奋斗——彼得格勒工人阶级的妇女们据传每周花四十小时在维持生计——乞讨、沦落卖淫或犯罪、拆除木篱笆供火炉燃烧以取暖、埋怨富人,并想知道这一切何时、如何才会落幕。

对社会治安负责任的政府官员忧心人民的耐心还能维持多久。彼得格勒的秘密警察奥克瑞那分部,于1916年10月发出通知,直接警告“国内的下层社会对沉重日常生计负荷的愤怒,短期内可能导致暴动。”[6]

尼古拉因这些危机而受谴责,而他的小小支持也开始瓦解。当怨声四起,国家杜马于1916年11月向尼古拉提出了警告。它声明:除非立宪政府上台,否则无可避免的,一场灾难将紧咬住国家命脉。然而,尼古拉典型的选择置之不理,俄罗斯的沙皇制度遂于数个月后的1917年二月革命中崩塌。一年后,沙皇与他整个家族被处死。最终,尼古拉的无能治国与战争,摧毁了沙皇制度,并以他付出统治权与生命的代价作为终结。

1914-1916年表

1914年
  • 7月30日:成立了解放伤兵的全俄地方自治组织联盟,并选李沃夫为会长。
  • 8–11月:俄罗斯大败,粮食、军需品等补给严重短缺,但仍谨守奥地利佳里西亚。
  • 8月3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在俄国国民与低迷的士气间掀起了短暂的爱国潮。
  • 8月18日: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类德国”名称被撤换,以听起来更像俄国名词、由此更爱国。
  • 11月5日:杜马的布尔什维克党员被捕;他们后来被审判、放逐至西伯利亚。
1915年
  • 2月19日:英国与法国承认俄罗斯对伊斯坦堡及其他土耳其领土的所有权。
  • 6月5日:罢工者于科斯特罗马遭枪击;伤亡。
  • 7月9日:大撤退开始,俄国军队彻底撤离加里西亚与俄属波兰,回到俄国。
  • 8月9日:杜马的中产阶级党派组织了“进步集团”以推派更好的政府与改革;包括宪政民主党(Kadet)、十月党人组织及民族主义者。
  • 8月10日:罢工者于伊万诺沃-冯兹内森斯克遭枪击;伤亡。
  • 8月17–19日:罢工者于彼得格勒抗议先前在伊万诺沃-冯兹内森斯克的伤亡。
  • 8月23日:对战争失利及带有敌意的杜马作出反应,沙皇自命为军队总司令,命令杜马休会,并移至位于莫吉廖夫的军事总部。中央政府停止运行。
1916年
  • 1–12月:即使顺利发动勃鲁西洛夫攻势,俄国的战争过程仍充斥著短缺、劣等兵团、死伤与逃亡。远离前线,战争招来饥饿、通货膨胀与难民潮。士兵与人民皆归咎于沙皇与其政府的无能。
  • 2月6日:杜马复会。
  • 2月29日:在普提洛夫工厂一个月的罢工后,政府另征募工人并接管生产。抗议与罢工持续进行。
  • 6月20日:杜马休会。
  • 10月:181号军团的兵力投入罢工,协助俄国雷诺的工人对抗警力
  • 11月1日:米诺可夫于复会的杜马发表演说“这是愚蠢还是谋叛?”。
  • 12月29日:拉斯普京被李沃夫杀害。
  • 12月30日:沙皇遭到警告,指他的军队不会协助他对抗革命。

二月革命

Nikolaus II. (Russland)尼古拉二世,1917年3月,在革命引起退位后不久。 二月革命在没有明确领导人及正式计画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原因或许是俄罗斯人已经对现行的体制感到厌倦。首都彼得格勒成了关注的焦点,而1917年2月23日(3月8日)[7],排队领取食物的人们突然发起一场示威抗议。很快的上千名纺织女工走出工厂、加入他们——部分为庆祝国际妇女节,但主要为了抗议面包的严重短缺。早先已有一大批人马发动罢工,妇女们停在所有营运中的工厂,召集工人们停下工作、加入示威游行。群众走过街头,呼喊著“面包!”、“给我们面包!”。接下来的二天,罢工得到上百名社会主义激进者的鼓舞,蔓延至全首都的工厂和商店。到了2月25日,几乎所有彼得格勒的工业厂房,连同商业及服务业者,皆已停工。学生、白领阶级与教师加入街头,及当时仍在运作的杜马的公共会议,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代表到此解决一个潜在的大难题。他们激烈的斥责现政府,并要求负责任的内阁。杜马,其主要由中产阶级所组成,为了防止革命发生,决议迫使沙皇退位。

2月25日的星期六傍晚,警方已无法控制情势时,尼古拉二世,其拒绝听从关于事情严重性的警告,向彼得格勒军区首长,塞盖·哈巴洛夫将军,发出致命的电报:“我命令你于明天中止首都的混乱,其在与德、奥相战的艰难时刻令人无法接受的。”[8]大部分的士兵在26日遵从命令,但叛变,其通常由较低阶的军官所领导,在一夜之间迅速蔓延。27日早晨,街头的工人,其中许多当时已武装,有了士兵的加入,而士兵是受政府所派遣、为平息暴动而前往。然而,士兵当中许多皆选择谋反,他们加入群众、向警方开火,很多时候刺刀上还绑著小红丝带。人力较少的警方接著也加入军方与平民的动乱行列。因此,首都近乎完全瓦解的军力,有效逼使政府的防线崩解。

27日晚间,内阁向沙皇提交辞呈,并提议采临时的军事独裁统治,但俄罗斯的军方领袖拒绝这个方案。尼古拉此时正与士兵在前线作战,而亲眼目睹俄军在坦能堡的败仗。他变得非常泄气,并意识到示威游行规模之大的事实;甚至,他为他的生涯感到恐惧。他儿子恶化的健康情形(患有血友病)也让他陷入困境。尼古拉最终接受失败,并于3月13日退位,默默的,作为他为他的国家所做的最后一次服务(按照他在他的宣言中声明),盼望著骚乱终结且为俄罗斯带来团结与和谐[9]。尾随而来,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尼古拉的弟弟,其随后应继承尼古拉的王冠,拒绝担任沙皇,除非为民选政府的裁决。随后,杜马代表中的少数派宣布自己为临时政府,由温和改革派李沃夫担任主席,然而领导重心逐渐移予社会革命党亚历山大·克伦斯基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由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并以列宁阐述的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一种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意识为基础。它标志了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蔓延的起源。

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率领他的左翼革命军向临时政府发动叛乱(当时俄国仍采用儒略历,因此当代文献记载日期为10月25日)。11月12-15日立宪会议选举举行,1月6日布党的军队武力解散俄国立宪会议。十月革命在二月时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以苏维埃,劳工与农民组织所推选的地方政府,取代俄国短命的临时议会政府。自由党与君主主义者的军力,零散的组织成了白军,倏即被派上战场对抗布尔什维克的红军

苏维埃成员最初是自由推选的,但许多社会主义革命党党员、无政府主义者及其他左翼分子透过苏维埃以抵制布尔什维克。在布尔什维克明显于圣彼得堡与莫斯科工业地区以外取得了小幅支持后,他们便禁止非布尔什维克分子加入苏维埃。其他社会主义者心生厌恶,于是转而招幕一个“第三派俄国革命”。最显著的例证是1919年至1921年间的坦波夫叛乱,与1921年3月的克隆斯塔。这些叛乱,其遭遇了大量的困难、缺乏有效的合作,最终在内战期间,随著白军一同瓦解。

内战

1918年、在革命后不久旋即爆发了俄国内战,不顾其政治取向、为上百万的人民带来了死亡与苦难。战争主要是由激进共产主义革命者所组成的红军(“红方”),对抗“白方”—君主主义者、保守者、改革支持者与温和社会主义者,其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激烈抗争。白方有英、法、美、日等国的支持。

此外,内战期间,内斯托尔·马赫诺率领乌克兰的无政府主义军队——黑军与布尔什维克三度同盟,每次合作皆终止于其一势力。然而,在马克诺的军队拒绝并入红军后,米哈伊尔·伏龙芝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军力便将之击溃。另外,所谓的“绿军”(抵抗敌军、守护自身财产的农民)亦在战争中扮演了辅助角色,其战场主要于乌克兰。

与其他国家的关联

列夫·托洛茨基曾言,如没有世界革命的成功,俄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不会实现。事实上,俄国革命所引发的革命潮延续到了1923年。然而,德国革命、短命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等的相继失利,似乎没有马克思主义运动能成功掌握政权。

这成了各马克思主义组织及党派,因其对共产主义历史相对立的观点而争执不休的议题。史达林后来否定了这类想法,声明强调共产主义能实行于国家

史达林地位的混乱状态,源自他在1924年列宁死后,成功利用列宁的论点——社会主义需要其他国家的工人才能成功——以顺利击败党内的竞争对手:指控他们背叛列宁,并因而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

年表

革命导火线年表

时间与儒略历相符(俄罗斯使用儒略历直到1918年)。公历(或称格里历)在十九世纪期间晚了十二天,二十世纪时则晚了十三天。

年分 事件
1855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统治时期。
1861 解放农奴
1874–81 发展反政府恐怖主义运动及政府反动。
1881 亚历山大二世遭革命者刺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
1883 俄罗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成立。
1894 尼古拉二世开始统治时期。
1898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次会议。
1900 社会主义革命党建立。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会议。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开始分裂。
1904–05 日俄战争;俄罗斯战败。
1905 俄国1905年革命
1906 第一次国家杜马。首相:彼得·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开始。
1907 第二次国家杜马,二月–六月。
1907 第三次国家杜马,直到1912年。
1911 斯托雷平遇刺。
1912 第四次国家杜马,直到1917年。布尔什维克 / 孟什维克分裂落幕。
1914 德国向俄罗斯宣战。
1915 大败,尼古拉二世命己为总司令。
1916 粮食与燃料短缺且价高。进步联盟成立。
1917 罢工、叛乱、街头示威导致了独裁政府的衰败。

革命期间详细年表

格里历 儒略历 事件
一月 彼得格勒持续罢工与动荡。
二月 二月革命
3月8日 2月23日 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的罢工与示威,数天后持续蔓延。
3月11日 2月26日 50名示威者于革命广场被杀。尼古拉二世使国家杜马休会,并命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官以军力镇压动乱。
3月12日 2月27日
  • 军队拒绝向示威者开火,背弃旨令。监狱、法院与警方遭到愤怒的群众攻击与洗劫。
  • 奥克瑞那(俄国秘密警察组织)大楼发生火警。驻军参与革命。
  • 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
  • 立宪民主党的自由主义者成立杜马临时委员会。
3月14日 3月1日 彼得格勒苏维埃第一次命令。
3月15日 3月2日 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在总理李沃夫的领导下成立。
4月16日 4月3日 列宁返回俄罗斯。他出版了他的四月提纲
5月3日
–4日
4月20日
–21日
“四月危机”:由工人、士兵等人在彼得格勒与莫斯科街头,因外交部长米留可夫给协约国的笔记的发表所引起的大规模示威,其被解释作对旧政府的战争政策的支持申明。第一次临时政府垮台。
5月18日 5月5日 第一次联合政府在社会主义者——苏维埃领袖的代表——同意加入临时政府阁员时成立。克伦斯基,唯一一位已在政府中的社会主义者,担任了战争与海军的部长。
6月16日 6月3日 第一次工人与士兵代表的全俄国人会议于彼得格勒举行,于24日结束。推选苏维埃中央委员会(VTsIK),由孟什维克党员及社会主义革命党员率领。
6月23日 6月10日 计划于彼得格勒举行的布尔什维克示威运动遭到苏维埃禁止。
6月29日 6月16日 克伦斯基命令向奥匈帝国势力进攻。仅在初期取得成功。
7月1日 6月18日 于彼得格勒进行、为了团结的官方苏维埃示威游行,出乎意料的受到布尔什维克的标语的控制:“打倒十名资本主义部长”、“竭尽所能予苏维埃”。
7月15日 7月2日 俄罗斯的进攻势态落幕。托洛茨基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7月16日
–17日
7月3日
–4日
“七月危机”;彼得格勒的大规模武装游行,受布尔什维克鼓舞,要求“竭尽所能予苏维埃”。
7月19日 7月6日 德国与奥匈帝国反攻。俄罗斯在恐慌中撤退,洗劫捷尔诺波尔。下令逮捕布尔什维克领袖。
7月21日 7月8日 李沃夫辞职,克伦斯基担任总理。
8月4日 7月22日 托洛茨基与朗那茄斯基被捕。
8月6日 7月24日 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成立。
9月8日 8月26日 第二次联合政府落幕。
9月8日
–12日
8月26日
–30日
“科尔尼洛夫兵变”。开始于俄罗斯军队总司令,拉夫·科尔尼洛夫将军,要求(或托洛茨基认为是要求)政府给他完整的平民与军事权力,并将兵力瞄准彼得格勒。
9月13日 8月31日 大多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除了资产阶级之外,赞成布尔什维克对成立一个全社会主义政府的决议。
9月14日 9月1日 俄罗斯宣告成立共和国。
9月17日 9月4日 托洛茨基等人获释。
9月18日 9月5日 布尔什维克决议政府在莫斯科苏维埃赢得多数票。
10月2日 9月19日 莫斯科苏维埃推选执行委员会及新主管委员会,其中有过半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并选布尔什维克党员维克多·诺金为主席。
10月8日 9月25日 第三次联合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过半数选定布尔什维克主管委员会,推举托洛茨基为主席。
10月23日 10月10日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会议承认武装起义。
10月24日 10月11日 北部地区的苏维埃会议,直到10月13日。
11月2日 10月20日 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
11月7日 10月25日 发动十月革命,军事革命委员会指挥武装工人与士兵攻占彼得格勒的关键建筑。冬宫于晚上9时40分遭攻击,并于2时被占领。克伦斯基逃离彼得格勒。第二次苏维埃全俄国人会议揭幕。
11月8日 10月26日 第二次苏维埃会议:孟什维克党员及右派社会主义革命党代表遽然离席,以示抗议先前发生的事件。会议批淮将国权交付自己的手中,当地势力转让予当地工人、士兵与农民的苏维埃代表,废除死刑,发布和平法令与国土法令,通过成立全布尔什维克政府,及人民代表大会,任列宁为主席。

参见

注解

  1. See, for exampl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Cambridge, England, 2006), volumes 2–3.
  2.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 on peasants is now very large. Major recent works that examine themes discussed above (and can serve as a guide to older scholarship) Christine Worobec, Peasant Russia: Family and Community in the Post Emancipation Period (普林斯顿, 1955); Frank and Steinberg, eds., Cultures in Flux (普林斯顿, 1994); Barbara Alpern Engel, Between the Fields and the City: Women, Work, and Family in Russia, 1861–1914 (剑桥, 1994); Jeffrey Burds, Peasant Dreams and Market Politics (匹兹堡, 1998); Stephen Frank, Crime, Cultural Conflict and Justice in Rural Russia, 1856–1914 (伯克里, 1999).
  3. Among the many scholarly works on Russian workers, see especially Reginald Zelnik, Labor and Society in Tsarist Russia: The Factory Workers of St. Petersburg, 1855–1870 (史丹福, 1971); Victoria Bonnell, Roots of Rebellion: Workers'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s in St. Petersburg and Moscow, 1900–1914 (伯克里, 1983).
  4. Allan Wildman, The End of the Russian Imperial Army, vol. 1 (Princeton, 1980): 76–80; Hubertus Jahn, Patriotic Culture in Russia During World War I (Ithaca, 1995); Figes, A People's Tragedy, 257–258.
  5. Wildman: The End of the Russian Imperial Army (I), p. 85–89, 99–105, 106 (引用).
  6. "Doklad petrogradskogo okhrannogo otdeleniia osobomu otdelu departamenta politsii" ["Report of the Petrograd Okhrana to the Special Depart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Police"], October 1916, Krasnyi arkhiv 17 (1926), 4–35 (引用 4).
  7. cite =http://www.history.com/encyclopedia.do?articleId=221104 | title=Russian Revolution | publisher=History.com | work=Encyclopedia | accessdate=March 8, 2009 (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
  8. Quoted by Khabalov in his testimony of 22 March 1917, in Padenie tsarskogo rezhima: stenograficheskie otchety doprosov i pokazanii, dannykh v 1917 g. v Chrezvychainoi Sledstvennoi Komissii Vremennogo Pravitel'stva [The fall of the tsarist regime: stenographic reports of interrogations and testimony given in 1917 to the Extraordinary Investigatory Commission of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ed. P. E. Shchegolev, 7 vols. (Moscow and Leningrad, 1924–1927), 1: 190–91.
  9. Mark Steinberg and Vladimir Khrustalev, Fall of the Romanovs, 50.

参考文献

  • Acton, Edward 、 Vladimir Cherniaev 与 William G. Rosenberg 主编,《1914–1921俄国革命关键指南》 (A Critical Companion t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14–1921) (布卢明顿,1997)。
  • 《剑桥俄国历史》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vol. 2–3,英国:剑桥大学出版。ISBN 0-521-81529-0 (vol. 2) ISBN 0-521-81144-9 (vol. 3)。
  • Figes, Orlando,《人民的悲剧:俄国革命1891–1924》 (A People's Tragedy: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891–1924) 。ISBN 0-14-024364-X (平装版) ISBN 0-670-85916-8 (精装版)。
  • Fitzpatrick, Sheila. 《俄国革命》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9页,牛津大学出版;二度再版版本。2001年12月1日。ISBN 0-19-280204-6。
  • Lincoln, W. Bruce,《穿越世界末日的大决战:1914–1918战争与革命中的俄罗斯》 (Passage Through Armageddon: The Russians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14–1918) (纽约,1986)。
  • Malone, Richard,《俄国革命解析》 (Analys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SBN 0-521-54141-7,墨尔本,剑桥大学出版;首版,2004。
  • Pipes, Richard,《俄国革命》 (The Russian Revolution) (纽约,1990)。
  • Steinberg, Mark,《革命之声》 (Voices of Revolution, 1917) 。耶鲁大学出版,2001。

延伸阅读

当事者描述

  • Reed, John.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1919, 1st Edition, published by BONI & Liveright, Inc. for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Transcribed and marked by David Walters for John Reed Internet Archive. Penguin Books; 1st edition. 1980年6月1日. ISBN 0-14-018293-4. 2005年5月14日查阅.
  • Serge, Victor. Year On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L'An l de la revolution russe, 1930. Year On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Translation, editor's Introduction, and notes © 1972 by Peter Sedgwick. Reprinted on Victor Serge Internet Archive by permission. ISBN 0-86316-150-2. 2005年5月14日查阅.
  • Trotsky, Leon. Th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ranslated by Max Eastman, 1932.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umber 8083994. ISBN 0-913460-83-4. 由John Gowland (澳洲), Alphanos Pangas (希腊) and David Walters (美国)转为网站. Pathfinder Press edition. 1980年6月1日. ISBN 0-87348-829-6. 2005年5月14日查阅.

原始资料

  • Ascher, Abraham, ed. The Menshevik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伊萨卡, 1976).
  • Avrich, Paul, ed. The Anarchist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伊萨卡, 1973).
  • Browder, Robert Paul and Alexander F. Kerensky, eds., The 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1917: Documents. 3 volumes (史丹福, 1961).
  • Bunyan, James and H. H. Fisher, eds.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1917–1918: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史丹福, 1961; first ed. 1934).
  • Steinberg, Mark D. Voices of Revolution, 1917. In the series “Annals of Communism,” 耶鲁大学出版, 2001. On-line publication of these texts in the Russian original: Golosa revoliutsii, 1917 g. (耶鲁大学出版, 2002)

其他书籍

  • Goldston, Rober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66.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