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政府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無政府主義:是一種反對威權政治哲學思想。圖為無政府主義圖標

無政府主義(英語: anarchism ),又譯作安那其主義,是一種反對威權政治哲學思想Template:Sfnm,其認為階級制度是不公平的,故提倡以自願協作的方式來構建一個自治社會(包括工人自治),以此取代前者。這一種制度時常會被稱為無國家的社會Stateless societyTemplate:Sfnm,不過仍有數名著者把其定義收窄,視其為一種依據非階級制或自由結社理念而建立的獨特制度[1]。無政府主義與其他政治思想的最大分歧在於其認為國家對人民有害,本身沒有存在的必要Template:Sfnm

政治光譜上,無政府主義的位置一般處於極左Template:Sfnm ,它大部分的經濟Anarchist economics法律Anarchist law理念反映了共產主義集體主義Collectivist anarchism工團主義互助主義Mutualism (economic theory)參與型經濟闡述[2]。由於無政府主義沒提供一個有關世界的單一闡釋[3],所以其有不同的類型,對無政府狀態的理解和實踐也有差異[4]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學派Anarchist schools of thought可從根本理念上存有不一——部分支持者會抱有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亦有支持者擁護完全的集體主義[5]。無政府主義可分為社會無政府主義個人無政府主義兩大類(或其他類似分類)Template:Sfnm

詞源及定義

原圖鏈接麥克斯:麥克斯·施蒂納由弗里得里希·恩格斯所繪

英語中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一詞源於希臘語「anarkhia」,意指「沒有統治者」。該希臘語由前綴「a-」(即沒有)及單詞「arkhos」(即統治者或領導者)所組成。後綴「-ism」表示有利於無政府狀態的思想潮流Template:Sfnm。自1642年起,「anarchism」一詞以「anarchisme」的形式出現在英語中[6][7];1539年起則以「anarchy」來表示[8]法國大革命期間,參與其中的各個派別皆標籤敵方為「無政府主義者」,不過當中有些派別與後來的無政府主義者存有很多共同理念。部分19世紀的革命活動家(包括戈德溫魏特林)影響了下一代的無政府主義學說,但他們不會把自身的理念稱為「無政府主義」[9]

第一位稱自身為無政府主義者(法語:anarchiste)的政治哲學家為普魯東 ,這使得無政府主義於19世紀中葉正式誕生。自由意志主義一詞在19世紀90年代於法國誕生以後[10],人們常把它視作無政府主義的同義詞[11],這一現象仍見於美國以外的部分地區Template:Sfnm。不過仍有人以自由意志主義特指個人主義自由市場的理念,把自由市場無政府主義free-market anarchism稱為自由意志無政府主義[12]

儘管反對國家Anti-statism這一政治實體本身為無政府主義者的中心思想,但學者及無政府主義者仍很難對它下一個普遍定義,因為他們對此的理解會存有少許差異[13]。因此儘管定義無政府主義為「一系列希望社會依據自願結社自由去中心化的理念來建立人際關係,反對權威階層式組織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包括國家資本主義Anarchism and capitalism國家主義Anarchism and nationalism制度)」的學說可能是對的,但此定義與依據詞源(沒有統治者)、或像反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遠超於此)、反威權主義(這是「後驗」的結論)般的思想特性的定義一樣,存有弊病Template:Sfnm

原圖鏈接斯波納:萊桑德·斯波納

不過有關無政府主義的定義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元素[14]

  1. 對非高壓式社會的渴求。
  2. 對國家機關的抵制。
  3. 相信人性能使人類在一個非高壓式社會中存活及進步。
  4. 對如何追求理想中的無政府社會的一套想法。

歷史

史前時代及古代

原圖鏈接芝諾的《共和國》影響了「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克魯泡特金[15]

在史前時代,並不存在一個在眾人之上的權威。階級制度在人們建立城鎮之後才得以確立,於是便有思想家以無政府主義的理念回應之[16]。古代中國希臘出現了最著名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在古代中國,像莊子和老子般的道家思想家便闡述了「和平地使國家非法化」的哲學無政府主義philosophical anarchism思想Template:Sfnm

同樣,無政府主義傾向也可以溯源至古代希臘哲學家的觀點。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以有關安提戈涅的神話故事,來證明國家與個人自主的衝突。索福克勒斯質疑雅典當局不斷打壓個人自由的合理性。犬儒學派反對人治(Nomos)及生於人治的機關,支持人們依據自然(physis)而活。斯多葛學派支持公民在沒有國家的存在底下,依據非官方的友好關係來建構社會[17]

到了中世紀期間,除了基督教歐洲及伊斯蘭世界的一些禁慾主義宗教運動帶有無政府主義色彩外,社會沒有其他的無政府主義運動。這一傳統後來導致了宗教無政府主義religious anarchism的出現。在伊朗,祆教僧侶瑪茲達克提倡建立一個沒有君主制abolition of monarchy平等社會,但他後來受到皇帝所處決[18]。在巴士拉,一些宗教派別在佈道中加入反對國家存在的內容[19]。歐洲的一些教派出現了反國家及自由意志主義的傾向[20][21]。這些思想是後來的宗教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先驅[21]。宗教無政府主義的理念隨後成功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另一邊廂,由於理性主義人文主義開始盛行,所以社會亦出現了以理性及邏輯為基礎的無政府主義理念[22]

近代

法國大革命為無政府主義思潮的轉捩點,當中反對國家及支持聯邦制的情感開始萌芽。大多受此一情感影響的人為無套褲漢(下階層的老百姓)及激情氓流Enragés(無套褲漢內的激進派)[23]。一些有關無政府主義的推廣形象促成了首位現代意義上的無政府主義者[24]。此後直到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結束以前,無政府主義一直處於黃金時期,當中又以古典無政府主義為主流。英格蘭的戈德溫透過在道德論證上把國家的正當性消除,來支持哲學無政府主義philosophical anarchism施蒂納的思想為個人無政府主義奠基。而在法國,普魯東所提出的互助主義理論亦盛行起來[24]

原圖鏈接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反對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專政為目標,支持集體反抗。而他曾與第一國際結盟,但最終被馬克思主義者們開除出協會。

巴枯寧同樣支持互助主義,並把其延伸至集體無政府主義collectivist anarchism上。巴枯寧的思潮以汝拉聯盟的形式引進到1864年成立的,史稱「第一國際」的工人聯合組織國際工人協會。該協會的成立目的在於團結各式各樣的革命思潮。由於它參與了當時眾多的工人運動,所以知名度亦逐漸提高。及後馬克思成為協會實際上的領導者。巴枯寧的追隨者及一眾互助主義者反對馬克思所支持的國有社會主義,並主張政治上的不干涉主義abstentionism,容許個人掌握少量財產Template:Sfnm。巴枯寧的追隨者跟馬克思發生過激烈的論戰。1872年,論戰伴隨著工人運動的正式決裂而結束Template:Sfnm。決裂的主要原因在於兩者對如何解放工人階級存有根本性分歧。

馬克思偏向於成立政黨去參與選舉鬥爭,而巴枯寧則認為馬克思的整套理念十分獨裁[25]。巴枯寧之後作出了以下著名預言:若果這樣一個政黨由馬克思主義者所掌權,它終將會成為對工人階級的專政。在被開除出國際工人協會後,一眾無政府主義者創立了聖伊米耶國際。在俄國哲學家克魯泡特金的影響之下,無政府共產主義與集體主義出現了重合的趨勢[26]。從巴黎公社的誕生中獲得啟發的一眾無政府共產主義者主張,人民應自由地結盟,盟內亦應按照需求向人民分發資源[27]。無政府共產主義對集體主義的主要批評在於,它認為集體主義必然會導致信奉者的對立[28]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思潮直捲全球[29]。中國的一些學生引入了無政府共產主義思想,並在此之上追隨民主及科學[30]。東京亦吸引了一些具有顛覆國家思想的遠東青年前往學習Template:Sfnm。在拉丁美洲聖保羅是無政府主義者的一個據點,當中又以無政府工團主義為左翼意識形態中的主流Template:Sfnm

這段時期的一少部分無政府主義者利用暴力手段來達至他們的政治目的。這種策略被稱為行動宣傳[31]。無政府個人主義者的政治表達和行為在法國社會主義運動解體及巴黎公社社員Communards被處決和放逐後興起[32]。儘管許多無政府主義者不從事任何的恐佈主義行為,但他們仍受到迫害及污名化[31]。 同一時期,一些無政府主義者選擇去偷取Illegalism富人的財產,因為他們認為資本家不是財產的合法所有者[33]

1917年俄國革命得到了無政府主義者的熱烈參與。在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者儘管對於革命本身存有擔憂,但是他們還是選擇支持之,聯合紅軍一起對抗白軍。不過他們在布爾什維克政權穩固後遭到清算。俄國中部的無政府主義者要不受到監禁或加入布爾什維克派,就要轉至地下活動。

聖彼得堡及莫斯科的無政府主義者為此逃至烏克蘭[34]喀琅施塔得起義馬赫諾自由地區的扺抗就是當地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一些著名例子。就在無政府主義者於俄國受到打壓之時,兩股對立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先後湧現——平台無政府主義platformism合成無政府主義synthesis anarchism。平台無政府主義主張把無政府主義者分成若干羣體,以便進行革命;合成無政府主義則反對任何類近於成立一個政黨的做法。

十月革命及隨後的俄國內戰促成了布爾什維克派的崛起,對全世界各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構成了嚴重打擊。許多工人及活動家皆視布爾什維克的成功為一個模範,共產黨數目在與無政府主義及其他社會主義運動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增加。在法國及美國,大多數參與合成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法國總工會世界產業工人的成員最終退出了組織,轉而加入共產國際[35]

西班牙內戰中,無政府工團主義者及合成無政府主義者(全國勞工聯盟伊比利無政府主義聯合會Federación Anarquista Ibérica)再一次跟其他左翼分子結盟。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由來已久,無政府主義者在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樣舉足輕重。為了防止內部的軍事叛亂,武裝民兵向農民和工人推廣無政府主義,結果他們成功控制了巴塞羅那和西班牙大部分農村,並使土地集體化[36]。儘管蘇聯在一開始時提供了有限度的援助,但它的介入始引發了無政府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間的一場激烈鬥爭[37]

二戰以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首年,無政府主義運動受到沉重的打擊[38]。然而無政府主義思潮在20世紀60年代隨即復興。復興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人們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已經失敗,以及冷戰期間的緊張局勢[39]。這一時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以融合其他批判國家和資本主義的運動為主,包括反核運動環保運動和平主義運動新左翼運動、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40]

除此之外,無政府主義亦跟朋克搖滾運動有密切關係,像克拉斯Crass性手槍般的朋克搖滾樂隊帶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色彩[41]。儘管女性主義傾向一直以無政府女性主義的形式出現在無政府主義運動中, 但它在20世紀60年代中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里才開始蓬勃發展[42]

現代

在人類步入21世紀時,支持無政府主義的人口亦有上升趨勢,並對反戰反資本主義反全球化運動構成影響[43]。同時無政府主義者因參與反對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經濟論壇八大工業國組織舉辦會議的示威而獲得關注。一些參與示威的無政府主義派別會把行動升級至騷亂層面、試圖毀壞他人財産或跟警察進行武力對抗。該些行動一般由多群去中心化的匿名組織(黑群)所進行,其他首創的組織性策略包括保安文化同質群組affinity group、使用像互聯網般的去中心化技術。1999年西雅圖反世界貿易組織運動1999 Seattle WTO protests中的對抗為這段時期內無政府主義的標誌性事件[43]。無政府主義的理念已影響了墨西哥薩帕塔及北部和東部敘利亞自治行政區(羅賈瓦)的發展[44]

隨著稜鏡計劃大規模政府監視事件的曝光促使了密碼學無政府主義的興起[45]對等網路區塊鏈3D列印等科技的突破也幫助了無政府主義的發展,這些技術使支持者更容易對抗中央政權[46][47]。這些科技的產物包括:去暱名而且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及交易方式,例如比特幣絲綢之路;去中心化的法律服務[48];暱名而且不能被篡改的意見發表平台,例如SteemitSteemitMatters;通過生產3D打印槍械,更容易地獲得生產避過槍枝管制的槍械[49]

思想學派

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學派Anarchist schools of thought一般分為兩大傳統類別——社會無政府主義個人無政府主義,兩者的起源、演化及價值觀存有些許差異Template:Sfnm。個人無政府主義注重消極自由(反對國家或社會控制個人);社會無政府主義則注重積極自由,希望能以其實現人的潛能,並宣稱社會應該滿足人的某些需求,「承認人應得到平等的權利保障」[50]

除了上述主流思想學派,還有從理論上證明國家沒有道德合法性的哲學無政府主義philosophical anarchism,但它沒有試圖證明以革命消滅國家的必要性。它是眾多無政府主義思潮背後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個人無政府主義Template:Sfnm。哲學無政府主義可能會接受守夜人國家的存在,視其為一時性的必要之惡,但仍同時認為若國家的法律與個人自由存有衝突,那麽公民便沒有道德責任去服從它[51]

為了回應無政府主義的內部派別鬥爭,馬莫爾於1899年提出不帶形容詞的無政府主義,主張寬容地對待內部的不同意見[52]。它試圖強調所有無政府主義學派共有的反威權理念,以便求同存異[53]。 不同的學派或思潮現已不再獨立存在,而是在彼此融合[54]

古典

原圖鏈接普魯東是無政府互助主義的主要支持者,並影響了後繼的個人無政府主義社會無政府主義思想家

集體無政府主義Collectivist anarchism無政府共產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皆為社會無政府主義內的分支。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互助主義及個人無政府主義同為較著名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社會無政府主義反對私有制,視其為社會不平等的主因(對於動產則持尊重態度),並強調協作與互助[55]

互助主義

互助主義Mutualism (economic theory)始於18世紀英國與法國的工人運動,在經過普魯東等人改良後便成了一種無政府主義思想[56]。普魯東提出「自然產生的秩序」一說。在其設想中,組織會在沒有中心領導者的情況下形成。當所有人「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時,便會產生一種秩序,形成「積極正面的無政府狀態」[57]。他還認為「商業交易本身就會使社會產生秩序」Template:Sfnm

互助無政府主義關注的議題包括互惠Reciprocity (cultural anthropology)、自由結社、自願合同聯邦制信貸和貨幣改革Monetary reform。美國互助主義者葛林認為,互助主義體系下的每位工人「會收到跟其努力剛剛對稱的收入;一分錢​​一分貨,價格沒多沒少」[58]。互助主義處於個人與集體無政府主義之間Template:Sfnm。普魯東把他的目標自定為「社會的第三種形態,共產主義與私有制的結合——我們稱之為自由!」 [59]

集體無政府主義

集體無政府主義(或稱無政府集體主義),是革命社會主義中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其跟巴枯寧莫斯特Johann Most兩人密切相關Template:Sfnm[60]

集體無政府主義相信當壓迫眾人的政府被廢除後,人類的良知和團結會使社會繁榮昌盛地發展[61]。集體無政府主義者反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化,主張其應集體擁有。他們亦同意以暴力革命來達至這個目標——先由一個團結的小群體使用暴力開始,來激發全體工人起義,強行使生產資料集體化[62]

但集體主義不會把影響範圍擴至收入分配,工人的薪酬依舊按工作時數調整,不會像無政府共產主義般主張按需分配物資。無政府共產主義者因此批評他們「把薪金制度搬字過紙」[63]。儘管集體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同一時期興起,兩者皆希望建立無國家的集體社會,但前者反對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Template:Sfnm

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及集體主義的理念並不一定互斥——儘管集體無政府主義者支持勞動報酬,但當中亦有一些支持者認為在革命後,社會有可能過渡至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制度[64]

無政府共產主義

原圖鏈接克魯泡特金對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無政府共產主義(或稱共產無政府主義、自由意志共產主義)是無政府主義中的一套理論,其主張廢除國家、市場貨幣私有制(對於動產則持尊重態度)[65]資本主義;支持生產資料公有化[66]直接民主;支持建立志願組織的縱向網絡,及依照「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一方針生產和消費的工人委員會Template:Sfnm

無政府共產主義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激進社會主義思潮中誕生[67],但這種思想直至第一國際的意大利分部成立後才首次確切地闡述[68]。在經過延伸和發展成組織主義與反組織主義後,克魯泡特金理論的地位開始提高[69]

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的著名(即在歷史中獲得全世界的關注和認識)例子包括西班牙革命Spanish Revolution of 1936期間建立的無政府主義者地區[70]。自1936年西班牙革命開始以後,西班牙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m in Spain便努力嘗試建構及推廣以無政府共產主義為理念的社會,他們最後成功於阿拉貢的大部分地方、萊萬特及安達盧西亞的一部分、加泰羅尼亞的一處據點建構他們理想中的社會。

不過它後來受到共和派、佛朗哥國民軍希特勒墨索里尼以及西班牙共產黨的鎮壓。西班牙共和國及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軍備封鎖更使內部狀況雪上加霜[71]

無政府工團主義

無政府工團主義(或稱革命式工團主義)是無政府主義中着重勞工運動的一門學說[72]

無政府工團主義者認為,工會是一種能帶來革命性社會變革的潛在力量。當工會革命成功後,新社會將沒有資本主義與國家,並由工人民主自治。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工人團結、直接行動工人自治。支持者認為只有直接行動能讓工人解放自己。即目標不是透過像選舉般的間接手段達至,而是透過能夠直接實現目標的行動達至之[73]

此外無政府工團主義者相信工人組織(與薪酬制度作鬥爭的組織,在他們的理論中該些組織最後會成為新社會的基石)應該實現自我管理。社會亦不應出現老闆或生意代理人,使得工人能夠不受約束地作出影響自身的決定。拉克Rudolf Rocker是無政府工團主義運動中最知名的人物。他在1938年的一本小冊子《無政府工團主義》中寫出了運動應如何開始、它在追求什麽,以及它對未來的工人有什麽重要影響。國際工人協會是一個無政府工團主義國際組織,由不同國家的工會所組成。西班牙全國勞工聯盟在當地勞工運動中有著重要角色。它亦是西班牙內戰中的一股重要勢力[74]

個人無政府主義

個人無政府主義是無政府主義運動內的一種思想流派,其特別強調個人及他們的意志,認為上述兩者比起群體、社會、傳統及意識形態等因素更為重要[75]

1793年,有「史上第一位無政府主義者」之稱的戈德溫發表了《政治正義論》一著,一些學者認為它是第一本表達了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論著Template:Sfnm。戈德溫是一名哲學無政府主義者,並在以理性主義功利主義為思考前提的情況底下,反對任何形式的革命行動。他認為最小規模國家是一種「必要之惡」;隨著知識的傳播,它將變得可有可無,無能力影響社會狀況Template:Sfnm。戈德溫支持個人主義,他還提出在此前提下應根除所有的勞動合作,使得人們的利益最大化[76]

利己無政府主義Egoist anarchism為個人無政府主義當中較有影響力的派別[77]。其思想受到早期個人無政府主義的著名支持者施蒂納所闡述[78]

施蒂納於1844年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The Ego and Its Own》一著[78]。他認為唯一限制個人權利的就是他們在沒有上帝、國家或道德的情況下,獲得自己想要的事物的能力[79]。對於施蒂納而言,權利是刻印在腦海中的事物。此外他亦認為社會並不存在,但「個人卻是真實存在的」[80]。施蒂納支持人們堅持自我,並預計利己無政府主義者們將會結成一系列非系統化的團體,在成員依照自由意志行事的狀況下持續運作[81]。施蒂納認為這最終會取代國家本身[82]

利己無政府主義者認為,利己主義將促使人們真誠地自髮結聯[83]。利己主義已深深滲入了施蒂納的思想。及後的德裔哲學無政府主義者兼同志活動家麥凱John Henry Mackay則繼續發揚這種思想[84][85]

個人無政府主義影響了各國一少部分的波希米亞主義藝術家及知識分子[86]自由戀愛生育控制提倡者Template:Sfnm、個人天然主義Template:Sfnm自由思想反教權活動家Template:Sfnm,以至故意作出違法行為的年輕無政府主義者(這後來被稱作罪犯無政府主義或個人收復主義individual reclamationTemplate:Sfnm

後古典與當代

原圖鏈接兩位著名的當代無政府主義作家賈拉奇Lawrence Jarach(左)與瑟爾津John Zerzan(右),其中瑟爾津是無政府原始主義內的重要喉舌,賈拉奇則是後左翼無政府主義post-left anarchy的著名提倡者

無政府主義是當代激進左翼社會運動的基礎。

當代無政府主義運動亦跟反全球化運動存有緊密關係[87],當中較著名的活動網絡仍以無政府主義者為主[88]。該些運動塑造了21世紀的激進主義思潮,並使無政府主義更廣泛地為人接受,令其出現復甦的跡象[88]

當代新聞報導在報導相關示威時較著重描述黑群的行動,使大眾眼中的無政府主義更向暴力和混亂這兩個既定印象靠攏,但這亦吸引了一些學者參與無政府主義運動[87]。無政府主義繼續催生各種理念及運動。透過結合不同的概念,各種嶄新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亦得以誕生[89]

反對資本主義的思想在當代無政府主義中仍具有重要地位,繼續延續古典無政府主義的傳統[90]

無政府女性主義

無政府女性主義結合了無政府主義與女性主義。它一般把父權視作社會上階級制度的體現,因此其應由去中心化的自由結社所取代。無政府女性主義者相信對抗父權是階級鬥爭的一部分,也是無政府主義者對抗國家的過程。在本質上,無政府女性主義將無政府主義視為是女性主義和對抗邪惡的必要成分。無政府女性主義者支持對父權制進行的詳細分析,並宣稱壓迫源自社會規範[91]

無政府女性主義起源於19世紀後期,當時像戈爾德曼克蕾般的無政府女性主義先驅就此出版了探討著作[92]自由婦女Mujeres Libres是一個西班牙的無政府女性組織,其旨在為處於勞動階級的女性賦權。它是依據為解放婦女和社會革命進行雙重鬥爭的理念而建立,並認為兩者同樣重要,應同時推進。為了得到互相支持,他們建構了一個無政府女性主義者的聯繫網絡[93]。第二波無政府女性主義思潮在20世紀60年代期間興起[94]

無政府資本主義

無政府資本主義支持消滅國家及維持自由市場中的自我所有權Template:Sfnm。無政府資本主義起源於美國的激進反國家自由意志主義者及個人無政府主義者[95],它參考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學說、以及有關法律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96]。然而無政府主義思潮當中不少派別皆不把其當作無政府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因為無政府主義在歷史上一直在反對資本主義,且在定義上也出現兩者不相容的情況[97][98][99][100]

關注議題

自由戀愛

原圖鏈接法國個人無政府主義者阿爾曼德Émile Armand在20世紀初期提出了自由戀愛的好處

自由戀愛為無政府主義內的重要思潮[101]。阿爾曼德為個人無政府主義者當中的自由戀愛推廣主力。他提出了「友誼之愛」(la camaraderie amoureuse)這一個概念,籍此擁護成年人之間合意的性接觸。他亦始終如一地擁護多邊戀[102]

在德國,施蒂納主義者布蘭迪及麥凱是兩位嘗試使男雙性戀同性戀更為人接受的先驅活動家[103]。在性革命期間,英籍無政府和平主義者康福特因寫了一本暢銷的性手冊《性愛的歡愉The Joy of Sex》而變得知名[104]

教育

英國無政府主義者戈德溫認為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議題。他反對公立教育,視之為國家延續統治階級特權的一種手段[105]。戈德溫認為教育能夠改變世界。他在《政治正義論》中批評政府資助的學校教育,並主張應保護兒童,使他們免受任何形式的脅迫[106]。施蒂納於1842年寫了一篇有關教育的文章《我輩教育中的錯誤理念The False Principle of our Education》 ,並在當中為兒童的自主權作辯護Template:Sfnm

1901年,加泰羅尼亞的無政府主義教育家和自由思想家費雷爾Francisco Ferrer於巴塞羅納創辦了一系列以現代或進步主義思想為其理念的學校,以抗衡羅馬天主教所控制的教育體系[107]。費雷爾的學校建立在世俗主義之上、儘量不讓教會及國家干預教育內容,並提供一個富有自主性的學習環境予學生學習(即在課程編配上學生能有更大的參與度)。費雷爾主要希望能對工人階級進行教育。費雷爾所創辦的學校最後在國家不斷騷擾的情況下被迫關掉,而他本人亦於隨後被捕Template:Sfnm。費雷爾的理念影響了美國一些以現代為名的學校[107]

俄國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托爾斯泰在其晴園創立了一間以農民的孩子為對象的學校[108]。相關學校由於受到沙皇秘密警察的持續騷擾,所以只開教了一段短時間便停止教學[109]。托爾斯泰提出了教育與文化的概念差異[108]。他認為「教育的意向在於某人使其他人更像自身……教育是受到約束的文化,文化則是無拘無束的。教育是只專注於學生的教學;教導則具有排他性——教導者只教授他們認為學生有必要學的科目」[108]。對於托爾斯泰而言,「教育在沒有賦予強制性的情況下才會變成文化」[108]

隨後帶有自由意志主義色彩的教育方式有校外自學unschooling自由學校Anarchistic free school,當中的教學以兒童主導參與的活動為主,並以此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尼爾在德國的試驗驅使其於1921年創辦夏山學校[110]。夏山學校常被引用作為無政府主義的成功實例[111]。不過,儘管夏山學校等自由學校帶有極端自由意志主義的色彩,但它們與費雷爾的學校仍存有根本性差異——它們不豉勵政治上的階級鬥爭[112]

除了按自由意志主義的理念創辦學校外,無政府主義者還質疑學校教育這一概念本身。使去學校化一詞普及起來的伊里奇認為,學校只是為了消費型社會的建立而存在,並不能滿足自主學習的需要[113]

原圖鏈接諾姆·喬姆斯基

國家

反對國家及其結構是無政府主義的充要條件[114]。無政府主義者認為國家是掌權者支配人民的工具,故認為不論整體的政治形態為何,皆沒有合法性可言。他們認為國家的存在會使人們無法控制自己生活,同時少數精英會擁有重大抉擇的決定權。即使政府具備開放性及透明度也好,它的權威性依然依據其權力而建立,因為它仍具有脅迫人們的能力。

另一項反對國家存在的論點則有以下論證:體制內的人員不論多麽無私也好,也會以追求更多權力為目標,最終使人腐化。無政府主義者認為由於統治階級與其他階級存有很大差異,所以國家根本不是人民集體意志的體現[115]

暴力

無政府主義者對暴力的態度具有一定複雜性及爭議性[116]。無政府和平主義者認為手段和目的需要統一[117]

另外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則支持包括破壞或恐怖主義行為在內的直接行動。戈爾德曼馬拉泰斯塔Errico Malatesta支持有限度地使用暴力,並認為暴力只是對抗國家暴力的必要之惡。和平活動家兼無政府主義者卡特April Carter則認為無政府主義跟暴力不相容,因為暴力跟國家有密切的關係,且在很多時候國家皆會透過暴力來獲得認授。她認為由於現今國家能使用極大的暴力,所以武裝起事或內戰最終將導致人民生活在另一種極權之下[118]

策略和方法

可把無政府主義者的策略分為兩大類:消滅壓迫人民的國家和機構的革命性策略,以及革命性地改變社會思潮的手段。革命性手段可包含暴力成分,如同他們在過去起事時(即西班牙、墨西哥、俄羅斯等地的起事)所用到的般。在示威中激進示威者(譬如黑群)也可能會用到暴力,但他們的暴力程度通常不像一個世紀前的革命般激烈。

無政府主義者也普遍採取直接行動的方式以嘗試達至他們的目標,包括以破壞和示威的方式去反對其眼中不公平的階級制度,或透過建立公社和去階級化的集體組織來實現他們理想中的自治[119]。他們作集體決定時通常以反威權的形式進行,讓所有人皆能對每一個抉擇發表自身的觀點,從而影響最終決定,這一種方法被稱為橫向主義。

無政府主義者亦會透過共同行動,來加強社會紐帶[120]。無政府主義者還會以回收公共空間的方式,建構社交空間,使相同理念者能夠聚在一起。在像示威般的重要事件發生時,該些空間會被稱作臨時自治區[121]

批評

烏托邦主義

原圖鏈接烏托邦主義

批評者經常在非正式與正式辯論中,把無政府主義視為毫無可行性的構想,或視之為一種烏托邦。歐洲歷史系教授蘭道爾認為,社會無政府主義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並指與沒有「鎮壓武力」的社會相比,政府只是一種「小惡」。他還認為「如果鎮壓的力量消失,諸惡就會跟同消失」的說法是「荒謬的」[122]

然而無政府主義者FAQ(An Anarchist FAQ)網站則反指「無政府狀態並不是烏托邦。無政府主義者對『人類如何達至完美』沒有說過任何話……革命後仍存的爭議將透過合理的方法解決,包括利用陪審團、尋求第三方的協助、召開社區或工人大會」。它亦同時指出「司法系統仍會在革命後繼續存在,以便對犯罪和民事糾紛作出裁決」Template:Sfnm

破壞工業文明

恩格斯在《論權威》這篇文章中稱,無政府主義者所推崇的極端去中心化會破壞現代的工業文明。他以鐵路系統為例,來證明權威的必要性[123]

這裡,無數人的合作也是絕對必要的;為了避免不幸事故,這種合作必須依照準確規定的時間來進行。在這裡,活動的首要條件也是要有一個能處理一切所屬問題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論體現這個意志的是一個代表,還是一個負責執行有關的大多數人的決議的委員會,都是一樣。不論在哪一種場合,都要碰到一個表現得很明顯的權威。不僅如此,假如鐵路員工對乘客先生們的權威被取消了,那末,第一趟開出的列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故此,他於結尾中表示權威是一種自然產物,不應被廢除[124]

參見

參考資料

引用

  1. Suissa 2006, p. 7.
  2. Guerin 1970, p. 35,Critique of authoritarian socialism.
  3. Marshall 1993, pp. 14–17.
  4. Sylvan 2007, p. 262.
  5. McLean & McMillan 2003,Anarchism.
  6. Definition of Anarchism by Merriam-Webster 2019.
  7. anarchism.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 anarchy.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9. Joll 1964, pp. 27–37.
  10. Nettlau 1996, p. 162.
  11. Guerin 1970,The Basic Ideas of Anarchism.
  12. Morris 2002, p. 61.
  13. Long 2013, p. 217.
  14. McLaughlin 2007, pp. 25–26.
  15. Marshall 1993, p. 70.
  16. Graham 2005, pp. xi–xiv.
  17. Marshall 1993, pp. 4, 66–73.
  18. Marshall 1993, p. 86.
  19. Crone 2000, pp. 3, 21–25: Anarchist historian David Goodway is also convinced that the Muslim sects e Mu'tazilite and Najdite are part of anarchist history. (Interview in The Guardian 7 September 2011)
  20. Nettlau 1996, p. 8.
  21. 21.0 21.1 Marshall 1993, pp. 86–89: Marshall mentions the English Peasants' Revolt in 1381, the Hussite Revolution in Bohemia at Tabor in 1419–1421, the German Peasants' Revolt by Thomas Munzer in 1525, and Münster rebellion in 1534"
  22. Joll 1975, p. 23.
  23. Marshall 1993, p. 4.
  24. 24.0 24.1 Marshall 1993, pp. 4–5.
  25. Marshall 1993, pp. 24–25.
  26. Marshall 1993, p. 5.
  27. Graham 2005, p. xii.
  28. Turcato 2019, p. 238.
  29. Moya 2015, p. 327.
  30. Marshall 1993, pp. 519–521.
  31. 31.0 31.1 Marshall 1993, pp. 633–636.
  32. Anderson 2004.
  33. Bantman 2019, p. 374.
  34. Avrich 2006, p. 204.
  35. Nomad 1966, p. 88.
  36. Bolloten 1984, p. 1107.
  37. Marshall 1993, pp. xi, 466.
  38. Marshall 1993, p. xi.
  39. Marshall 1993, p. 539.
  40. Marshall 1993, pp. xi & 539.
  41. Marshall 1993, pp. 493–494.
  42. Marshall 1993, pp. 556–557.
  43. 43.0 43.1 Rupert 2006, p. 66.
  44. Ramnath 2019, p. 691.
  45. Forget far-right populism – crypto-anarchists are the new masters. 英國衛報. 2017-06-04 [201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46. Russell D. Hoffmann (1996). Interview with author of PGP (Pretty Good Privacy) Template:Wayback. Transcript of a radio interview, retrieved 2008-01-21.
  47. John Pilger (2002). Impartiality of British Journalism[失效連結]. ZNet article, retrieved 2008-02-11.
  48. What Happens When Legal Tech Meets Blockchain. forbes. 2019-01-24 [201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5). 
  49. Rosenwald, Michael S. Weapons made with 3-D printers could test gun-control efforts.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25, 2013 [201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 
  50. Harrison & Boyd 2003, p. 251.
  51. Klosko 2005, p. 4.
  52. Avrich 1996, p. 6.
  53. Esenwein 1989, p. 135.
  54. Marshall 1993, pp. 1–6.
  55. Ostergaard 1991, p. 21.
  56. Wilburn 2019, pp. 213–218.
  57. Graham 2015,Chapter One: Anarchism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58. Greene 1875.
  59. Pierson 2013, p. 187: The quote is from Proudhon's What is Property? (1840).
  60. Avrich 2006, p. 5.
  61. Heywood 2017, pp. 146–147.
  62. Avrich 1996, pp. 3–4.
  63. Kropotkin 2007,chapter 13.
  64. Guillaume 1972.
  65. Berkman 1929: Berkman explains: "The revolution abolishes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with it goes capitalistic business. Personal possession remains only in the things you use. Thus, your watch is your own, but the watch factory belongs to the people".
  66. Mayne 1999, p. 131.
  67. Graham 2005.
  68. Pernicone 2009, pp. 111–113.
  69. Pengam.
  70. Bookchin 2009,Chapter 1. An Overview of the Spanish Libertarian Movement.
  71. Bookchin 2009: Bookchin's quote: "This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class organization, more than any single factor in Spain, produced the collectives. And to the degree that the CNT-FAI (for the two organizations became fatally coupled after July 1936) exercised the major influence in an area, the collectives proved to be generally more durable, communist and resistant to Stalinist counterrevolution than other republican-held areas of Spain".
  72. Isaacs & Sparks 2004, p. 248.
  73. Rocker 2004, p. 73.
  74. Heywood 2017, pp. 148–149.
  75. Ryner 2007.
  76. McLaughlin 2007, p. 117.
  77. Goodway 2006, p. 99.
  78. 78.0 78.1 Leopold 2006.
  79. Miller 1991, p. 11.
  80. Ossar 1980, p. 27.
  81. Ryley 2019, p. 228.
  82. Thomas 1985, p. 142.
  83. Carlson 1972,chapter: Philosophical Egoism: German Antecedents.
  84. Karl Heinrich Ulrichs had begun a journal called Prometheus in 1870, but only one issue was published. Kennedy, Hubert, Karl Heinrich Ulrichs: First Theorist of Homosexuality, In: 'Science and Homosexualities', ed. Vernon Rosario (pp. 26–45).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85. "revolution is the fire of our will and a need of our solitary minds; it is an obligation of the libertarian aristocracy. To create new ethical values. To create new aesthetic values. To communalize material wealth. To individualize spiritual wealth." Towards the creative nothing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4-15 by Renzo Novatore
  86. Marshall 1993, p. 440.
  87. 87.0 87.1 Evren 2011, p. 1.
  88. 88.0 88.1 Evren 2011, p. 2.
  89. Perlin 1979.
  90. Williams 2017, p. 4.
  91. Kowal 2019, p. 275.
  92. Marshall 1993, p. 556.
  93. Kowal 2019, p. 271.
  94. Marshall 1993, pp. 672–673.
  95. Outhwaite 2008, p. 14.
  96. Stringham 2005.
  97. Marshall 1993, p. 565: "In fact, few anarchists would accept the 'anarcho-capitalists' into the anarchist camp since they do not share a concern for economic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eir self-interested, calculating market men would be incapable of practising voluntary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id. Anarcho-capitalists, even if they do reject the State, might therefore best be called right-wing libertarians rather than anarchists".
  98. Meltzer 2000, p. 50: "The philosophy of "anarcho-capitalism" dreamed up by the "libertarian" New Righ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archism as known by the Anarchist movement proper".
  99. Goodway 2006, p. 4: "'Libertarian' and 'libertarian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by anarchists as synonyms for 'anarchist' and 'anarchism', largely as an attempt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negative connotations of 'anarchy' and its derivatives. The situation has been vastly complicated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rise of anarcho-capitalism, 'minimal statism' and an extreme right-wing laissez-faire philosophy advocated by such theorists as Murray Rothbard and Robert Nozick and their adoption of the words 'libertarian' and 'libertarianism'. It has therefore now become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ir right libertarianism and the left libertarianism of the anarchist tradition".
  100. Newman 2010, p. 53: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narchism and certain strands of right-wing libertarianism which at times go by the same name (for example, Murray Rothbard's anarcho-capitalism)".
  101. McElroy 1996.
  102. Ronsin 2000.
  103. Karl Heinrich Ulrichs had begun a journal called Prometheus in 1870, but only one issue was published. Kennedy, Hubert, Karl Heinrich Ulrichs: First Theorist of Homosexuality, In: 'Science and Homosexualities', ed. Vernon Rosario (pp. 26–45).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104. David Goodway, "Introduction" to Writings Against power and death: the anarchist articles and pamphlets of Alex Comfort. London : Freedom Press, 1994. ISBN 0900384719 (pp. 7–30)
  105. Suissa 2019, p. 514.
  106. Marshall 1993, p. 197.
  107. 107.0 107.1 Fidler 1985, pp. 103–132.
  108. 108.0 108.1 108.2 108.3 Hern 2010.
  109. Wilson 2001, p. xxi.
  110. Purkis 2004.
  111. Vincent 2010, p. 129.
  112. Suissa 2007.
  113. Illich 1971.
  114. Carter 1971, p. 14.
  115. Jun 2019, pp. 32–38.
  116. Carter 1978, p. 320.
  117. Fiala 2017, p. "One significant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problem for politically engaged anarchists i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void ongoing cycles of power and violence that are likely to erupt in the absence of centralized political power. One suggestion [...] is that anarchists will often want to emphasize the unity of means and ends. This idea shows why there is some substantial overlap and conjunction between anarchism and pacifism. Pacifist typically emphasize the unity of means and ends. But not all pacifists are anarchists".
  118. Carter 1978, pp. 320–325.
  119. Williams 2017, pp. 4–5.
  120. Williams 2019, pp. 109–217.
  121. Williams 2017, pp. 5–6.
  122. Landauer 1959.
  123. Engels 1978.
  124. Goodwin 2014.

資料

第一手資料
第二手資料
第三手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