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Q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Q热とは,Qfever)。原图链接

Q热英语Query Fever/ Q Fever)是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传染病(zoonosis),可分为急性Q热及慢性Q热。动物感染Q热通常没有症状,但可能会造成怀孕的动物流产、死产或不孕;这些动物的胎盘组织、羊水、死胎及子宫排出物等含有大量的病原体,若未妥善处理且随意掩埋,即可能污染环境而成为人类感染Q热的重要感染源。

致病原

Q热传染病源来自贝氏考克斯菌。原图链接

Q热致病原贝氏考克斯菌(C. burnetii)的型态呈多形性,可为球杆状、杆状、球状等,大小约0.2–0.4μm × 0.4–1.0μm,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使用吉耶姆萨氏染色法(Giemsa stain)鉴定。C. burnetii可形成类似内孢子的结构,对环境具有高度抵抗性,能耐热且耐干燥,对一般消毒剂也有抗性,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环境中。 C. burnetii的lipopolysaccharide(LPS)具有抗原变异(phase/antigenic variation)的特性,在人、动物及蜱(壁虱)体内新分离的C. burnetii为表现phase I antigen,毒力较强;经胚胎卵黄囊连续继代后,会转变为phase II antigen,毒力也会减弱。此外,C. burnetii为低毒力高感染性的病原,吸入低于10个病原体就有可能造成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 CDC)因此将C. burnetii列为实验室高风险性感染的病原体。

流行病学

许多文献指出Q热的通报及确定病例数应较实际发生之病例数为低,因为很多病患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与其他疾病难以鉴别诊断。Q热高危险群包括兽医、毛皮业者、农场员工、屠宰场员工、畜牧业者及相关研究人员等,尤其是经常接触牲畜(山羊绵羊只等)的工作者。惟Q热是可以借由空气传染的疾病,故即使病患未有直接动物暴露史,也无法排除感染Q热的可能性。

“ Q发烧”源自“查询(神秘,未知),发烧(发烧)”,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疾病,于1935年在澳洲昆士兰州的一家屠宰场工人中发生。在许多暴发中,有许多与牲畜,宠物等的交付有关的病例,但在零星的病例中,通常无法确定感染途径。 Q热被指定为4型传染病,医生必须在确认患者时通知公共卫生中心。它可以在病原体数量少的情况下发展,可能是牲畜,等宠物所拥有的,并且对热,干燥和消毒剂等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可以通过牛奶,尿液和粪便排泄病原体,在怀孕期间,它会随胎儿和胎盘大量排泄,这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粉尘会感染人[1]

传染窝

C. burnetii分布遍及全世界,动物宿主的种类相当多,以绵羊、山羊及牛只为主要宿主,其他包括猫、狗等宠物及家禽、家畜、类、野生动物与蜱(壁虱)等也会感染。蜱所携带的C. burnetii可透过经卵传播(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及跨虫期传播(transstadial transmission)在蜱的体内代代相传,这些特性使蜱虫成为野生动物中传播Q热的重要病媒。 动物感染Q热通常没有症状,但可能会造成怀孕的动物流产、死产或不孕;这些动物的胎盘组织、羊水、死胎及子宫排出物等含有大量的病原体,若未妥善处理且随意掩埋,即可能污染环境而成为人类感染Q热的重要感染源[2]

传染方式

Q热感染途径。原图链接
  • A.人类感染 Q 热主要是因为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微粒或尘埃;通常是因为感染动物排出体外的胎盘组织、羊水、子宫排出物、乳汁、排泄物等污染土壤,再借由空气微粒或尘埃传播病原。欧盟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资料显示,Q 热高风险区域为感染源半径 5 公里内之范围。
  • B.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胎盘组织、羊水子宫排出物、乳汁、排泄物等,或其他被病原体污染之物品。
  • C.直接由人传染给人的情况相当罕见,可能的传染途径为:
  1. 输血或器官移植。
  2. 垂直传染或周产期传染(perinatal transmission)。

潜伏期

自3至30天不等,通常为2至3周。

临床症状

人类感染Q热后的临床表现差异甚大,可能是不显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也可能会出现发烧、畏寒、盗汗、头痛、身体不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肝炎肺炎也是急性Q热常见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急性Q热的病患,病后通常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少数感染急性Q热的病患,主要是患有心脏瓣膜疾病、血管缺损(vascular defects)者,可能于日后发展为病程较严重的慢性Q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内膜炎与血管感染(vascular infection)。 它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烧,头痛,钝痛和肌肉酸痛;在慢性期,会出现心外膜炎,心内膜炎,肝炎,心肌炎等。

感受性及抵抗力

一般人皆有感受性,均有可能感染,感染后可能获得终生免疫力。 有心脏瓣膜疾病、血管缺损(vascular defects)病史(如动脉瘤)、接受血管移植手术(vascular grafts)、怀孕妇女、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急性Q热后有较高的风险发展为慢性Q热。

预防方法

接触宠物和家畜后要彻底洗手。由于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因此重要的是测试和治疗作为感染源的宠物或牲畜。如果怀疑环境污染,彻底消毒然后再用5%过氧化氢消毒是有效的。

卫教宣导

一般民众

避免与动物亲密接触,尤其是正于分娩或产后期间之山羊、绵羊、牛只等动物。接触动物后应立即清洁双手。 生乳及相关乳制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食用。 若需协助动物分娩,应穿戴口罩及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之血液、胎盘组织、羊水及子宫排出物等。

高危险群

兽医、毛皮业者、农场员工、屠宰场员工、畜牧业者及相关研究人员等,尤其是经常接触牲畜(山羊、绵羊、牛只等)的工作者: 工作过程中若可能接触到感染性物质,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如实验衣、护目镜、口罩及手套等。 口罩及手套等消耗性防护装备必须销毁,实验衣等防护装备则应经过高压灭菌消毒后再清洗,以避免污染其他衣物;且不可携带受到污染之衣物返家。 妥善处理动物的排泄物及胎盘、羊水、死胎等相关组织及器官。 饲养动物(尤其是山羊、绵羊、牛只)的畜牧场或农场,应避免设立于人口密集区域。 依据“卫生福利部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作业要点”,病原体C. burnetii属于第三级危险群(Risk Group 3, RG3),并应遵循管制性病原相关管理规定办理。

出现疑似症状者

如有出现疑似Q热症状,应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旅游史,或有无出入饲养动物之农、畜牧场等暴露史,及是否为Q热高风险职业别等相关资讯。

预防接种

我国目前未引进人类Q热疫苗。人类Q热疫苗目前仅于澳大利亚取得许可证,且主要用于高危险群;此外,由于曾暴露Q热病原菌者若接种疫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接种疫苗前应先接受相关测试。 若计画前往发生流行疫情的国家,出国前应至旅游医学门诊谘询评估;建议至澳大利亚工作之职业高风险者可考虑于该国接种Q热疫苗,且于接种前应接受相关测试是否曾经暴露病原菌[3]

视频

摸初生犬 男染“Q热”高烧
20110331《大爱医生馆》台湾Q热 荷兰羊流感
智利境内首次发生大规模人感染牲畜Q热流感病毒疫情

参考资料

  1. Q热日本新泻县官网
  2. Q热防治工作手册卫福部疾管署
  3. 疾病介绍-Q热卫福部疾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