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T-35重型坦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T-35重型坦克(英文:T-35 Heavy Tank,俄文:ТЯЖЁЛЫЙ ТАНК Т-35),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研制的一种多炮塔重型坦克。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五炮塔系列坦克。T-35重型坦克于1932年开始研制,1936开始列装苏联红军。作为当时制造工艺最为复杂的重型坦克,T-35坦克展示了苏联强大战车生产能力。1941年全部退役。该坦克总计生产61辆。[1]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T-35重型坦克
        外文名称         ТЯЖЁЛЫЙ ТАНК Т-35(俄语)
        研制时间         1932年
        定型时间         1936年
        服役时间         1936年


发展沿革

T-35重型坦克四视图图片来自cctv军事

研发背景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与水泥掩体战和马克沁重机枪的普及,使得世界各国呼吁要生产协同步兵作战的战车。而英国马克I型坦克(Mark I tank)的成功坚定了各国发展坦克的决心。英国于一战中投入使用的MK Ⅰ型坦克,就在巨大的菱形车体左右各设置了一门57毫米火炮。等到法国FT-17轻型坦克问世,确立了后来坦克炮塔的基本形态以后,人们才开始正儿八经地考虑如何在坦克上装上很多个炮塔。[2]


一战结束之后,许多技术人员仍然对“陆地战舰”的概念念念不忘。英国维克斯公司推出A1E1、MK.E等多炮塔坦克。此外,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主要的坦克设计与生产国家也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测试过不同型号的多炮塔坦克。苏联红军的第一批坦克是1919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期间缴获的法国FT-17轻型坦克和英国“赛犬”坦克。英国人在20年代推出的一系列多炮塔坦克自然也进入了苏联人的视野。


研发过程

苏联重型坦克的工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但国内设计师在这一领域缺乏必要的经验。解决这种情况的办法是邀请德国设计师爱德华·格罗特领导。1930年,他们来到苏联,与年轻的工程师开始设计一个重型坦克。虽然在格罗特的领导下建立的最初T系列坦克没有成功,但苏联的设计师们获得了无价的经验,用于设计国内重型战车。


在中止了与格罗特合作的苏联工程师组成的TG坦克的工作后,由设计师巴列科夫开始研制自己的重型坦克。该任务是由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管理局授予的,他说:“在1932年8月1日以前,设计和建造35吨的坦克突破型坦克。在坦克t-35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使用一年半的经验在坦克t-35,在喀山的德国格罗斯拖拉机公司获得测试结果以及去英国装甲采购委员会选用材料。


第一个T-35重型坦克原型的组装,称为t-35-1,该设计结束于1932年8月20日。而9月1日坦克设计组向苏联领导人展示。该坦克的重量为42吨,装甲厚度为30-40毫米,武器包括:一个76毫米和两个37毫米火炮,而不是76毫米火炮。在t-35-1安装的布局中含有三挺机枪。坦克的乘务组由10 - 11人组成。坦克外形尺寸:长9720毫米;宽3200毫米;高度3430毫米。在公路上巡航150公里,使用当时500hp m-17航空发动机,该发动机允许坦克速度达到每小时28公里。土地压力小于0.7千克/厘米。支撑滚轮成对地分成三个小车组。主塔的顶部呈圆形。[3]

1936年苏联阅兵式上的T-35重型坦克图片来自新浪


苏德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之前, T-35 没参加过任何军事冲突。任何提及关于在T-35参加了苏芬战争的资料都是假的。有趣的是当时几乎没人提起将他们作为第一线的作战坦克使用。 然而,由于红军部队的坦克力量的迅速重组,并且新的机械化的军团的形成, “这些坦克应该被用在前线”,这个决定被执行。所有的T-35车辆被编入第 8方面军的第 34 坦克军下属的第 67 和第 68 坦克团。[4]


苏联卫国战争中,所有能使用的装甲力量都被投入到抵抗德国的防线当中,T-35当然也不例外。当体型巨大的T-35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它确实吓了德国人一跳,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T-35虽然拥有了陆地巡洋舰一般的体型和火力,但是其装甲却完全称不上是巡洋舰,而且机动性也实在是太差,经常发生机械故障,再加上它巨大的体型,导致T-35在战场上成为了活靶子,而且德军武器还很容易就可以将其击穿。所以完全不是德军反坦克火炮和单炮塔坦克的对手的T-35在卫国战争初期就损失殆尽了,莫斯科战役之后基本就销声匿迹,从此也再没有多炮塔坦克活跃在战场之上,T-35就这样带着旧时红军的荣耀在战场中走向多炮塔坦克的没落。


到1941年底,剩余的T-35坦克全部退出现役。目前幸存于世的T-35只有一辆,陈列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5]


结构特点

T-35重型坦克主炮塔KT-28火炮后镗图片来自新浪

武器系统

t-35武器系统部署在双层五座炮塔内。中央大炮塔安装了76.2毫米KT-28型火炮。有一个由奥布罗夫上校提出的一个坦克版本,它计划安装ps-3型76mm火炮。1927年该火炮长径比16.5(L/16.5)。弹药的初速是每秒钟381米。使用APR坦克潜望镜作为瞄准装置。1932年加装单独的望远镜瞄准具。在火炮右边,在独立的球形装置中安装了一挺ДТ车载机枪。在炮塔的凹槽内为第二挺ДТ车载机枪的弹箍装置安装了一个缝隙,可以为机枪手提供视野,同时也有专门的关闭缝隙的防弹门。一些坦克使用标准的球形装置安装船尾机枪。


45毫米火炮是由20k火炮改造。安装在小炮塔上,这些炮塔根据对角线排列(右-前,左-后)。穿甲弹的最初速度是760米。ДТ车载机枪与火炮对齐,固定在移动铠装的轴颈上。在对角线上的机关枪塔里(左、右、后)用来装机枪。弹药包括:96发76毫米炮弹,220发45毫米炮弹和10 000发7.62mm机枪子弹。因此,t-35武器系统相当于一个T-28中型坦克和两个T-26坦克

动力系统

T-35重型坦克行进系统图片来自新浪

该坦克使用当时航用500hp M-17型 V-12气化液冷柴油机(虽然在现在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属于马力很足的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后部。发动机在每分钟1450转的功率为500马力。这使得坦克在道路上的速度达到30公里/小时,和大约12公里/小时的越野速度。燃油箱容量910升,保证在公路上行驶150公里。发动机和五速机械变速箱通过主摩擦离合器连接。有带刹车的机上摩擦离合器是转向机构。


履带式推进器的结构为:每边由8个小型支撑滚轮、6个橡胶轮胎型支撑滚轮、6个橡胶轮胎的滚轮、5个由3个带橡胶轮胎的滚轮组成。一对负重轮装有可卸齿圈的螺旋张紧机构、带铰链和骨架板的小链轨的后轮。舷梯用开口销挡住的机械指连接起来。在前支撑轮和导向轮之间安装了张力辊,用以消除垂直障碍的过程中防止履带前部弯曲。


行走方式采用悬挂-联锁装置,车上有两个滚轮;两个螺旋弹簧架。该部分用10毫米装甲板封闭以防止敌方火炮击破。坦克能够克服阻力上升到36°高坡,涉水1.2米,过垂直壁高度1.2米,越壕宽3.5米。对土地的压力为0.78公斤/厘米。坦克的机动性受到其长度和宽度之比(若比值>3则为重大不利影响)。


该坦克配备了71-tk-1无线电台,在主塔周围安装有扶手天线。电气设备是按照12V电网电压单线电路进行的。


车内部署

在生产过程中,t-35的乘员人数有9到11人不等,取决于坦克特定系列的设计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船员的位置是这样的。在主炮塔(标准的T-28火炮塔),部署了三名机组成员:指挥官(导引员),机枪手和报务员。在两座装有45毫米火炮的炮塔中,各有两名机枪手(一名装填手和一名机枪手)和一名炮手,一名炮塔内有一名射手。主楼与作战部其余部分隔开了一个隔墙,后塔和前塔成对地相互连接。在履带之间,坦克的前部有一个控制室,其中包括一个司机(同时担任机械师)。那时有一个概述,因为履带支线向前冲得很厉害,驾驶员经常是盲目操纵机器从而导致损坏。


性能诸元

苏德战争早期被遗弃的T-35重型坦克和BT坦克图片来自新浪
重量         52t
车组         9 - 11人(驾驶员,发电员,车长,主炮塔中有一炮手,副炮塔中各一装填手、炮手、机枪手)
车长         9.72m
车宽         3.20m
车高         3.43m
最大时速         30/19 km/h(公路/越野)
行程         150/70 km (公路/越野)
发动机          500hp(马力)航用M-17型 V-12气化液冷柴油机
越壕宽         3.5m
越障高         1.2m
涉水深         1.2m
爬坡度         36°
主武器         主炮塔76.2mm KT-28型 L/16.5火炮*1;副炮塔45mm 20k型火炮*2
副武器          7.62mm ДТ车载机枪*5
弹药         76.2mm主炮炮弹96发(多为榴弹);45mm火炮反坦克弹220发;10000发7.62mmДТ机枪弹
主炮俯仰角         -5°~+25°(76.2mm主炮)
装甲         11-30mm
通讯设施         71-tk-1无线电台一部


坦克评价

2016年胜利日阅兵式上的复制T-35坦克图片来自搜狐

T-35的火力堪称当世的世界第一。由于炮塔众多,T-35坦克的乘员也很多。T-35全车共有11名乘员,乘员数量仅次于一战中德国A7V坦克的18人,比世界上第一种坦克——英国的MKⅠ坦克上的8名成员还多。


尽管T-35坦克重达50吨,但由于炮塔占去了太多的重量,坦克的防护性能并不算突出。后期苏军加厚装甲,但却使T-35的战斗全重增加到了54吨,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机动性的恶化。T-35更大的麻烦在于太过复杂的结构和巨大的重量,由此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生产性很差。从1933年到1939年,全部T-35的产量仅有61辆而已。而同期T-26坦克的产量超过1万辆。苏军戏称每一辆T-35都是不一样的。


过重和过于复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可靠性和机动性极其糟糕。由于发动机功率只是勉强够用,车体过长导致转向困难,结果就是T-35只有直线行驶的时候勉强能维持,如果要转个弯就会状况百出、故障不断,而且还造成发动机寿命大幅下降。[6]


虽然问题多多,但T-35的外形毕竟高大威猛。在阅兵式中,如此庞然大物轰隆隆地从面前开过时,其震撼力还是颇为强烈的。苏联人通过这种如小山般的重型装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工业设计与生产能力,也大大提升了苏联国民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正因为如此,从1935年到1940年,所有的T-35都服役于驻扎在莫斯科的第5独立重型坦克旅,主要承担阅兵任务,成为苏联专门的“阅兵仪仗队”。[7]


2016年5月9日,俄罗斯照常举行了胜利日阅兵。不过与莫斯科红场上规模宏大却亮点不多的阅兵相比,位于叶卡捷琳堡近郊的上佩什马举行的一场小规模“胜利日阅兵”却吸引了很多军迷的注意。原因无它,这次阅兵上,出现了当年堪称“苏维埃仪仗兵”的T-35多炮塔重型坦克。这是上佩什马军事装备博物馆根据原始设计图纸和照片复建的坦克。此外,T-35多用作宣传招贴画。有趣的是,坦克t-35的图片出现在43年的海报。当时没有留下任何t-35,但“陆基装甲舰”被大炮猛击,继续发挥宣传作用,体现了苏联共产党的实力。另外,苏联有一个勋章“勇敢”上有简单的T-35坦克的形象。


总结一下,T-35重型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但是防护性和机动性却很低下。不均衡的发展导致看上去很唬人的T-35在战场上很少有机会能够发挥它的火力优势。它在苏军装甲历史上曾一度拥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荣光到没落也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在T-35身上,很容易引发对于坦克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的思考,一辆优秀的坦克要在三者之间怎样做出平衡?估计,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视频

苏联陆地巡洋舰:T-35 多炮塔坦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