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借荊州」:揭開東吳集團虛偽奸詐的真實面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借荊州

來自網絡的圖片

借荊州」:揭開東吳集團虛偽奸詐的真實面目歷來人們都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劉備借了荊州不還,理在東吳一方。以至於後來荊州被襲,關羽被擒是劉備一方遭了現世報,不值得同情。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1]

事實上,荊州並非東吳之地!

根據《後漢書。郡國志》里所記載,荊州與司隸、豫、冀、兗、徐、青、揚、益、涼、並、幽、交州,構成了東漢時期的漢朝全國版圖。因此嚴格意義上的荊州,其所有權顯然只能歸東漢皇帝一人所有。即使從狹義的角度出發,漢制一州的最高長官名為州牧或是州刺史。州牧的秩位高於刺史,職權則與之相同,都是負責監察郡國守相及地方豪強。東漢末年漢獻帝初立之時,當時的荊州刺史是王睿,其後是劉表。劉表歿,其子劉琦尚在漢夏郡,及赤壁破曹之後,劉備表琦為荊州刺史。及至劉琦亡,當荊州牧的是劉備,可不是孫權,「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治公安」(《先主傳》)。而在赤壁之戰後,荊州真正意思上被孫吳自己所占有過的,又僅限於南郡江陵一地。因此無論是從名義上講,還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說孫吳擁有對荊州的所有權這種論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既然荊州根本就不是孫吳集團的,那又何之謂「借」呢?

其實清人趙翼早已就「借荊州」問題進行過辯駁。由其所著的《甘二史札記》卷7《借荊州之非》中記載道:「且是時(即赤壁之戰時)劉表之長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後,備即表琦為荊州刺史,權未嘗有異詞,以荊州本琦地也。時又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備為荊州牧。備即遣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又以關羽為襄陽太過、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遣將分駐,惟備所指揮,初不關白孫氏,以本非權地,故備不必白權,權亦不來阻備也。迨其後三分之勢已定,吳人追思赤壁之役,實藉吳兵力,遂謂荊州應為吳有,而備據之,始有借荊州之說。抑思合力拒曹時,備固有資於權,權不亦有資於備乎?權是時但自救危亡,豈早有取荊州之志乎?羽之對魯肅曰:『烏林之役,左將軍寢不脫介,戮力破曹,豈得徒勞無一塊土!』此不易之論也。其後吳蜀爭三郡,旋即議和,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屬吳,南郡、零陵、武陵屬蜀,最為平允。而吳君臣伺羽之北伐,襲荊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荊州之說,以見其取所應得。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並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

趙翼就「借荊州」的問題其實已經講得相當清楚了,俺不過就此基礎上,略作補充和展開。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軍南下,兵不血刃地拿下荊州,劉備出奔夏口。諸葛亮渡江與孫權談判,目的能令東吳與劉備合作共抗曹操。但這種的合作關係並非是建立在劉備集團附庸於孫吳集團的不平等關係之上,而是以曹、孫、劉三方鼎足之勢為先決條件,即要求孫權承認劉備是荊州的主人,打敗曹操後,荊州歸劉備。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諸葛亮傳》)這裡的「荊、吳」顯然分別指的是劉備和孫權。而這此之前諸葛亮所說的「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則既是在介紹本集團的實力,也是要求平等聯合的資本。因此,孫劉聯合併不是那種簡單的政治依附。

赤壁一戰,曹軍大敗,被迫北歸。而孫劉聯軍則三路出擊:周瑜、程普部挾獲勝之餘威,與劉備一部西進江陵;孫權自擁大軍東向合肥;張昭部攻九江之當塗。三路軍中,除了西線周瑜軍經過長達一年的消耗戰而取勝外,其餘兩路軍均無功而返。如果按照赤壁戰前的約定,江陵屬荊州之南郡,本當歸劉備所用。可孫吳方有這麼做嗎?當然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劉備可不會指望孫權真的大發善心,所謂「求人不如求已」。劉備利用周瑜率軍與曹仁爭南郡之機,毅然做出決定,放棄江夏,全力向荊南挺進!等有了自己的地盤,站穩腳跟後再徐圖發展,充分體現了避實擊虛的戰略方針。

劉備是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深知政治攻勢的重要性。因此在向荊南進軍之前,首先上表漢帝立劉琦為荊州刺史。自從劉表過世後,荊州刺史一直懸而未置(劉表次子劉琮被曹操封為青州刺史)。劉琦是劉表長子,子承父業,天經地意。而且劉表病重之時曾對劉備說過「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的話(《先主傳》注引《魏書》),而劉備當時也答應將盡力輔佐其子。劉備擁立劉琦的好處有二:其一自己可以恪守諾言,不失信於人;其二則可以使自己在荊州取得合法地位,名正言順地參與到荊州政務中去(其中倒也與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幾分相似)。因此從形式上講,劉琦是荊州新主,劉備則充當了這位新主人意志的具體執行者和體現者。以荊州主人的身份收回本州土地,名正言順且師出有名。因此劉琦劉備率軍南下時,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又率部曲數萬口歸降。劉備的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擴張。

之後,「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一個「推」字就充分表達了劉備、諸葛亮利用劉琦的巧妙。劉備是劉表集團成員,也是劉表死前的託孤重臣,劉琦是名義上的漢帝所立的荊州刺史。如今劉琦已死,劉備接任荊州刺史便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既不用上表朝廷,又不用孫權任命,這本身就屬於荊州的內部事務,孫權方根本無權過問此事。因此孫權讓劉備領荊州牧,是對事實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承認。《吳主傳》中記載:「劉備表孫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劉備承認孫權徐州刺史的地位,以換取孫權對劉備是荊州刺史的承認。因此,劉備擁有荊州是完全經過孫權方認可的,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用現在的話來講,等於孫劉兩方已經簽訂了一份「雙邊合同」。而這份「合同」的戰略意圖也相當明顯,荊州歸劉備所有,徐州歸孫權。北上抗曹,孫權的方向應是東線徐州,而荊州方向則交由劉備負責。

既然這個荊州牧當得名正言順,接下來的事就是順理成章了。在這段時間內,劉備以荊州牧的身份,在荊州內部充分行使了主權。內政經濟方面:令諸葛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統籌歸劃。網羅人才方面:先後得到黃忠、魏延、劉封、霍峻、龐統、馬良、馬謖、蔣琬、陳震、廖立、殷觀、鄧方、郝普、向朗、張存、孔休、習禎、馮習、張南、潘睿等人的輔佐。軍事調度方面:令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廖立領長沙太守;郝普為零陵太守;又命向朗督秭歸、夷道、巫縣、夷陵四縣軍民事(《向朗傳》),從而保證了荊州諸郡的安全和荊益兩州的水路暢通。劉備集團的興旺發展,以致於孫權都感到了些許不安。在得知劉備的甘夫人過世後,為了進一步拉攏劉備,孫權把自己20多歲的妹妹嫁給了劉備。至此,劉備在事業上迎來了一個高峰時期。

當然,劉備雖占得了荊南四郡,人員部屬又得到了極大的充實,但還是沒有發展前途。想當初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方針是,先取荊州為家,然後向益州發展。但是要向益州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占有長江水道。但現在荊州內的長江水道完全由孫權控制,劉備被鎖在長江以南,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就在孫劉建交的第二年(210年),劉備就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為由,去京口(今鎮江)面見孫權,要求「都督荊州」。所謂「都督江陵」,其實也就是進駐江陵,染指長江。而且這裡劉備要求的理由非常充分:我是合情合法的荊州牧,而且還是得到你孫權本人認可的。既然你承認了我荊州牧的地位,那南郡作為荊州的治所,豈有我這個荊州牧無權過問的道理?如今我這裡是抗曹的另一條戰線,沒有長江就不能北攻襄樊,怎能擔負起抗曹的大任?更何況我現在還人馬劇增,地方太小,施展不開拳腳呢?劉備的這次東行,目的只有一個,即要求東吳兌現孫劉結盟時所定下的「荊州歸劉備」的諾言。

對於劉備的要求,孫吳方面沒有理由拒絕。但江陵是東吳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的浴血奮戰,由無數吳軍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而且這時周瑜已領南郡太守,江陵又作為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軍事重鎮,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孫吳方當然不肯將江陵輕易交給劉備。不過「債主討債」討到頭上來了,不給個說法,人家怎肯善罷干休?且讓俺們來看看孫吳方面的「高招」。

劉備要求進駐江陵,第一個跳出來不同意的就是被眾人捧為「大戰略家」的周瑜老哥。你問俺為什麼?太簡單了。那江陵可是周瑜老哥玩命兒般打下來的,簡直就是他的「命根子」嘛。「我啃骨頭你吃肉」?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當然了,人家畢竟占着理,怎麼個回復當然大有講究。於是周瑜心生一計:「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周瑜老哥肚裡的「小九九」還真是打得精乖無比。既把劉備軟禁在東吳,又把關羽、張飛分置一方,由自己控制,逐一消滅。嘿嘿,劉備你個老小子,饒你奸似鬼,還得吃俺的洗腳水。可惜周瑜老哥的算盤打得精歸精,卻沒有起到半點作用。只被魯肅的一通「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的「狗屁之言」打得灰飛煙滅。周瑜的簇擁者們不免又要捶胸頓足,埋怨魯肅的不識大體和孫權的「慌不擇言」了。其實讓他周瑜老哥表現一下又有多好?

當周瑜老哥知道此計未被孫權見納,讓劉備進駐江陵已成事實後,忙不迭地從江陵趕回京口,面見孫權,又提出一個大膽的戰略主張,即西取巴蜀。他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周瑜老哥此計倒是高明無比,既提出了攻取益州的計劃,又可以阻止孫權借出江陵。因為不管是西取巴蜀,還是北攻襄陽,都必須以江陵為依託。且不管西取巴蜀還是北進襄樊是否能付諸實施,及其實施後是否有可行性,但東吳都將保有對江陵的合理控制權,那答應劉備讓他進駐江陵的話,就無異於給劉備開了張「空頭支票」(呵呵,可惜當時不用罰款)。周瑜此計,既使維護東吳的利益變得合理化,又符合當初魯肅為東吳制定的未來發展計劃,更與孫權腦子裡的建立帝王之業思想合拍,因此一經提出,立刻得到孫權的首肯。當然,答應劉備進駐江陵的事情也被無限期地擱置了起來。孫權給劉備寫了封信,約他共取巴蜀,但隻字未提讓出南郡之事。所謂「牙尖嘴利難敵厚臉皮」!!真該讓現在的那班被應收應付帳款弄得頭昏頭脹的廠長經理們,好好學學周瑜老哥的「欠債不還,卻之有道」術。

不過有意思的是,上天好象有意讓「債主」劉備要回荊州似的。而且做為那位主張「欠債不還,卻之有道」術的周瑜老哥,也象是突遭天譴,暴斃身亡。否則怎麼年輕輕的,又不見他有什麼頑疹固疾,早不死,晚不亡,偏偏就在提出此計之後就一命嗚呼見閻王了?也同此可見天道昭昭,報應不爽!當然愛周瑜的人免不了又拿出那套「天妒英才」理論來給周瑜遮遮「門面」。當然了,這也不關俺們的事。(不過俺也奉勸那些喜歡幹這種缺德事的人好自為之,否則下場嘛,嘿嘿……)呵呵,所謂老天開眼,否則真讓善搞「欠債不還,卻之有道」術的人大行其道的話,那麼那些老實巴交的老實人又該怎麼辦呢?難不成讓他們一個個都買塊「豆腐」撞撞死算了?

當然了,「蛇無頭不行」,周瑜這一死,吳軍的西征只得作罷。而且這對劉備來說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良機。因此劉備不失時機地再次提出了領有江陵的要求,而接替周瑜上台的魯肅也極力贊同。孫權終於兌現了當初的諾言,「分荊州與劉備」,代領南郡的程普也「還領江夏」(《程普傳》),代領周瑜兵眾的魯肅也離開江陵,「下屯陸口」。至此,劉備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討回了江陵。(大汗,原來「站着借債,跪着討債」打從三國起就有了的)[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