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禪」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封禪

來自網絡的圖片

「封禪」介紹封禪是古代統治者舉行的祭祀典禮,封是祭天的意思,禪是祭地的意思。按照《史記》中的記載,封禪起源於無懷氏,無懷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他曾經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云云山是泰山的支脈。可以理解為,無懷氏舉行的祭天地儀式都在泰山完成。還有一種說法,封禪始於秦始皇,《史記》中的記載缺乏有力證據。無論哪種說法成立,都說明封禪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功績,籠絡民心。[1]

選擇在泰山封禪和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古人認為泰山在東方,名為「東嶽」。東方象徵着生機,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可以直達上天。由於封禪過程中要舉行兩場儀式,祭天的時候在泰山,祭地的時候選擇在泰山附近更方便一些。

封禪的儀式十分複雜,比如天子要坐「蒲車」登山,避免傷害泰山的山石草木。登山的時候要從南面上山,在山頂之上豎立石碑,記錄皇帝的功德。儀式舉行完畢之後,不能原路返回,要從北面下山。在秦代整個封禪過程屬於國家最高機密,不能隨意透露給無關人員。所以當漢武帝想要封禪的時候,問朝中大臣整個儀式的流程,大臣們都回答不上來,只好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儀式。

漢武帝好大喜功,曾經兩次封禪,這樣的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很少見的。漢武帝制定的封禪流程寫入了典籍,此後帝王在舉行封禪時都會參考他制定的流程。在封建社會真正前往泰山封禪的帝王少之又少,大概計算一下不超過十位。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他都沒有舉行過封禪,僅僅是動了這方面的念頭,就讓朝臣魏徵勸阻住了。

為什麼竟然有大臣會反對帝王封禪,原因很簡單,封禪勞民傷財。比如唐太宗如果要封禪,他從長安出發到泰山大概有900公里,這是按照地圖取直線距離計算,實際行進路程會更長。古人的出行速度,一天大概可以行進20公里左右,粗略算一下要用時兩個月。這兩個月還要有軍隊保護,還要提供糧食補給,還要地方州縣安排住宿。這樣簡單算一下,就知道有多麻煩了。唐太宗聽了魏徵的勸諫,馬上打消了封禪的想法,可惜他的後代子孫就沒有這麼明智了。唐太宗之後唐高宗、唐玄宗都曾經前往泰山封禪,絲毫不體恤民間疾苦。

在歷史上還出現過女皇封禪,武則天當政期間為了表明她稱帝是受到上天支持的,決定舉行封禪。武則天時期將國都定在洛陽,她要封禪又怕朝堂不穩,於是採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前往嵩山封禪。這樣既可以彰顯她的功德政績,又能威懾住反對者。武則天在嵩山封禪之後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將嵩山所在地的嵩陽改稱登封。

到了南宋,由於皇帝只有半壁山河,再也無法前往泰山封禪,於是這項儀式已經名存實亡了。明代的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在國都建立天地壇,於此有關的祭拜活動就不用離開京城舉辦了。到了嘉靖年間,有人建議應該效仿古法,祭天和祭地要分成兩個儀式,這樣才能表達內心的虔誠。於是,天地壇變成了天壇和地壇,一直延續到清代。

清朝的皇帝在禮儀制度上基本上全盤接受明朝的規則,只是在細節上稍微調整。比如乾隆皇帝數次南巡,曾經六次路過泰山,他竟然沒有舉行封禪儀式。乾隆不願意遵從前朝的規則,他從內心深處反對全盤接受中原文化。並且他也心存憂慮,一方面為了維持朝堂穩定他可以重用漢臣,另一方面他又大興文字獄控制漢臣。[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