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七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七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三七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山地森林下或山坡人工蔭棚下。主產於雲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貴州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notoginseng(Burk.) Hoo et Tseng[Panax notoginseng(Burk. )F.H. Chen]的乾燥根。其原植物掌狀複葉輪生,每個掌狀複葉由三至七片小葉組成,故名三七。關於七的名稱,還有幾種解釋,一說其有三權,每權七葉;一說其生長環境,需三分陽,七分陰。

【藥材歷史考證】

三七的始載本草為《本草綱目》。李時珍曰:「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及;長者如老乾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或云:試法,以末糝豬血中,血化為水者及真。」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三七相符。李時珍又曰:「近傳一種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葉似菊艾而勁厚,有歧尖。

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花干則吐絮如苦蕒絮。根葉味甘,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雲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與南中來者不類,恐是劉寄奴之屬,甚易繁衍。」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應為現今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japonica (L.f.)Juel。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倒圓錐形或紡錘形。莖直立,無毛。掌狀複葉3~4片輪生於莖頂,葉柄較長,基部有微小的披針形或卵形托葉;每個複葉有3~7片小葉,小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15cm,邊緣有鋸齒,兩面脈上均有剛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花80~100朵或更多;花梗被微柔毛;萼齒5;花瓣5,黃綠色;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3,上部分離。核果漿果狀,近腎形,熟時紅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少數皮孔及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形似「猴頭」。體重,質堅實,用力擊碎後,皮部與木部常分離。橫斷麵皮部常呈銅綠色,習稱「銅皮」;

木部質硬如鐵,習稱「鐵骨」,有微呈放射狀排列的紋理。氣微,味苦而後回甜,並帶有類似人參味。老藥工有「猴頭三七,銅皮鐵骨」之說。筋條呈圓柱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8mm,下端直徑約3mm。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及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白色,邊緣灰色。[1]

【藥材顯微鑑定】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栓內層不明顯。韌皮部散有樹脂道。形成層成環,有時強波狀彎曲。木射線寬廣,木質部束導管1~2列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射線細胞中尤多。草酸鈣簇晶稀少。

粉末灰黃色。澱粉粒甚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復粒由2~10餘分粒組成。樹脂道碎片含黃色分泌物。梯紋、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5~55μm。草酸鈣簇晶少見,直徑50~80μm。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ml,溫浸30分鐘(或冷浸振搖1小時),濾過。取濾液適量,置試管中,塞緊,用力振搖1分鐘,產生持久性泡沫。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5ml,溫浸30分鐘(或冷浸振搖1小時),濾過。取濾液1ml,蒸乾,加醋酐1ml與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為紅色、紫色、青色、污綠色;另取濾液數滴,點於濾紙上,干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藍色熒光,滴加硼酸飽和的丙酮溶液與10%枸櫞酸溶液各1滴,干後,置紫外光燈下觀察,有強烈的黃綠色熒光。

【商品規格】

1.春七(春三七)

一等(2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g20頭以內。長不超過6cm。無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3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30頭以內。

三等(4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40頭以內。長不超過5cm。

四等(6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60頭以內。長不超過4cm。

五等(8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80頭以肉。長不超過3cm。

六等(12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120頭以內。長不超過2.5cm。

七等(16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160頭以內。長不超過2cm。

八等(200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200頭以內。長不超過2cm。

九等(大二外):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250頭以內。長不超過1.5cm。

十等(小二外):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300頭以內。長不超過1.5cm。

十一等(無數頭):與一等區別為每500g450頭以內。長不超過1.5cm。

十二等(筋條):與一等區別為間有從主根上剪下的細支根(筋條)。不分春、冬七,每500g在450~600頭以內。支根上端直徑不低於0.8cm,下端直徑不低於0.5cm。

十三等(剪口):乾貨。不分春、冬七,主要是三七的蘆頭(羊腸頭)及糊七(未烤焦的),均為剪口。無雜質、蟲蛀、霉變。

【採集加工】

栽種後第3~4年的7月(花開前打去花蕾)採挖(稱春七)或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挖(稱冬七),洗淨,分開主根、支根及莖基,曬乾。支根習稱「筋條」,莖基習稱「剪口」。

【飲片炮製】

三七粉:取三七,洗淨,乾燥,碾細粉。

【性能功用】

甘、微苦,溫。歸肝經胃經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打腫痛。內服:三七粉3~9g,每次1~3g。外用:三七粉適量,撒敷患處。孕婦慎用。

【附註】

1.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蛀。

2.關於三七的商品規格:三七分春七、冬七兩類。春七是打去花蕾,在七月收穫的,體重色好,產量、質量均佳,應提倡生產春七。冬七是結籽後起收的,體大質松。除有計劃的留籽外,不宜生產冬七。冬七外皮多皺紋抽溝,體輕泡,比春七質量差,其分等的顆粒標準均與春七相同,不另分列。

3.三七的常見混亂品種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菊三七:為菊科植物菊三七Cynura segetum( Lour,) Merr.的根。產於華東、中南及西南各省區。其乾燥根在我國部分地區混作三七藥用。其藥材性狀特徵:拳形或類圓形塊狀,長3~6cm,直徑約3c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全體有不規則的瘤狀突起,突起物大小不等,頂端有時可見明顯的莖基或芽痕,下部有細支根或斷痕。質堅硬,斷面灰黃色,並見維管束放射狀排列,呈菊花心。

氣無,味微苦。其藥材顯微鑑別特徵(根橫切面):木栓組織由5~7列扁平細胞組成;皮層薄壁細胞圓形或多邊形,間隙明顯;維管束外韌形,2~3輪環列,呈同心圓放射狀,單個外韌型維管束呈圓錐形。韌皮部細胞排列緊密,外側呈弧狀;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延長,射線細胞徑向排列;髓明顯;薄壁細胞內含大量菊糖。本品雖有活血消腫功效,但與三七相比,差異很大,應視為三七偽品,禁止混用。

②藤三七:落葵科植物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 Var Steenis的根。原產於美洲熱帶,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於雲南、廣西。其乾燥塊莖及珠芽在廣西、山西、雲南、四川、湖北、陝西、廣東等地混作三七藥用。其藥材性狀鑑別特徵:塊莖類圓柱形,稍扁或彎曲,長2~7cm,直徑1~3cm。珠芽呈不規則的塊狀。全體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瘤狀芽突起,有的有折斷芽留下的疤痕。栓皮稍厚而粗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具粉性。經水煮後乾燥者,斷面黃棕色,角質樣。氣微,味微甜,嚼之有黏性。

其藥材顯微鑑別特徵(塊莖橫切面):木栓層9~12列細胞,皮層狹窄,內側散有少數類梭形纖維狀石細胞,壁較薄,木化,壁孔明顯,單個或2~3個成群;維管束外韌型,呈稀疏環形排列;韌皮部及木質部均狹窄,形成層成環,呈壓縮狀;髓占大部分,其中散有小形維管束。薄壁組織中有多數較大的圓形黏液細胞,薄壁細胞中含有澱粉粒。本品亦有活血消腫功效,但與三七功效差異很大,應視為三七偽品,禁止混用。

③竹節三七(竹節參):為五加科植物大葉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japonicus(C.A.Mey.)Hoo et Tseng的根。產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其乾燥的竹鞭狀根莖在我國部分地區混作三七藥用。其藥材性狀特徵、功效(詳見珠子參一藥附註項)與三七不同,不可混用。

④假三七:還有部分地區不法商販,為牟取暴利,將小莪朮藥材混充三七出售。其藥材性狀特徵、功效詳見莪朮一藥項下。莪朮與三七為兩種不同藥材,二者功效根本不同,應視為三七假藥,予以取締。[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