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重要遺蹟
三星堆的重要遺蹟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那麼三星堆有哪些重要遺蹟?[1]
重要遺蹟
1.西城牆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 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為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根據局部試掘情況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2.月亮灣城牆
月亮灣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城牆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左右,高2.4~5米。北端底寬約30~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城牆南段較高,被農耕平整較甚,寬度達80米。城牆東(外)側有壕溝,壕溝寬度40~55米。在發掘的斷面處,壕溝距地表深3.5米,壕溝溝口距溝底深2.95米。
3.祭祀坑
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50餘米,兩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為東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填土經夯打。
一號坑坑口長4.5~4.64米,寬3.3~3.48米,深 1.46~1.64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條寬約1米,長0.34(殘)~3.85米的坑道,呈對稱布局向外延伸。二號坑不帶坑道,坑口長5.3米,寬 2.2~2.3米,深1.4~1.68米。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塗朱、眼部描黑現象。一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骨器10件(雕雲雷紋),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出土各類遺物6095件(合殘片和殘件可識別出的個體),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片),玉器 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兩坑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兩坑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文化面貌複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一、二號祭祀坑既是整個三星堆遺址的精華所在,同時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它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巴蜀地區青銅時代的歷史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於商代四川盆地社會發展水平的傳統認識,必將引起人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歷程的重新審視,在中國考古學研究課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4.三星堆城牆
根據城牆基礎可知,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城牆上開有兩個缺口,形成「三堆」,缺口的年代不會早於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條內城牆。一些學者將三星堆說成是祭壇,或直接將三星堆說成土壇,應予糾正。
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端地面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僅存少許夯土邊緣,原城牆分布情況基本依稀可見。根據解剖及調查資料,三星堆城牆殘存部分高約6米,頂寬5~7米,底寬40~45米。結構、築法、體量及城牆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牆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它城牆。
5.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蹟。僅在約9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發掘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為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共有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其中玉牙璧形器極為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矚目。另有1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鑽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學者認為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約相當於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它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經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從現場揭露部分推測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現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平方米。
西北—東南列殘長50米,寬14米。房基寬0.35~1.5米,均系紅燒土夯築,夾雜大量卵石。基槽寬3~4.5米。推測其修築方法為先挖基槽,然後夯築房基。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0.5~1米),均發現成排的檐柱遺蹟——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一般為長方形,長為0.45~0.6米不等,寬0.25~0.35米。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為廊道。
由於發掘面積有限且未對其進行解剖,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築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眼下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推測其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築,年代為商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