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市楊浦區和平之後聖母堂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市楊浦區和平之後聖母堂位於楊浦區惠民路692號。上世紀20年代,楊浦區工業迅速發展,工人隊伍猛增。虹口區聖心堂法國耶穌會神父崔頤才(Beaument)深感這是工人中發展教徒的難逢良機,因而選擇了工人聚居地的惠民路,利用小河一端填成平地來修建聖堂。

目錄

簡介

惠民路天主堂位於楊浦區惠民路692號。又名「和平之後聖母堂」,始建於1928年,當時虹口聖心堂法籍神父崔頲才選擇工人聚居區建造教堂,1930年落成,取名「和平之後聖母堂」。建築風格外部為哥特式,內部呈羅馬式。該堂最初由法籍耶穌會傳教士管理,1936年起由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管理。

1949年後,上海天主教界開展反帝愛國運動。1954年國慶節,該堂教徒衝破當時教會的阻力,第一次在教堂頂上升起了五星紅旗,以表示走愛國愛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道路的決心。1982年9月,上海教區集資進行改建。新堂為現代風格,建築寬敞明亮。1990年聖誕節開堂,當時由上海教區李思德主教主持大禮彌撒。

鋼筋混凝土框架建築結構,外部呈哥特式現代建築風格,內部建築結構呈羅馬式現代建築風格,建築面積900平方米。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