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澗子安多尼堂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上澗子安多尼堂原堂三間民房,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胡定邦神父(後升主教)重建大堂八間,向北,奉聖安多尼為主保。堂面高二十餘米,神父住房三間,均磚木結構。

1935年本村南邊建教區大修院。1944年據說被紅軍地下黨燒毀,大修院遷居周至總堂。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陝西耶穌聖心聯合大院遷居於此。兩年多後,修院解散。

本村建堂後,某年村內辦起安懷小學,第一任校長是張向賢。1952年學校被國家接收。1935年紅軍一部從澇峪出口,徐海東所在的部隊曾居住在上澗子村。徐海東住神父房內,戶縣共產黨資料內有紅軍路過本村時照下的堂面子相片。

1966年文革浩劫運動時,堂被拆毀,堂院留下廢墟,村人利用拆堂的材料在堂址上建劇場。

彌撒時間

平日:18:00 主日:7:00

目錄

教堂現況

建堂史:

1980年教會復興後,第一任本堂是吳養直神父,第二任是宗長風神父,在1986年接任。1987年經戶縣有關宗教部門批准行文,啟建大堂工程開始。今次建堂九間,跨度13.2米,堂面高26米,向北,仍奉聖安多尼為主保,磚木結構。另建神父樓三間兩層,磚混結構,位置在堂西側。聖母會修女樓三間兩層,磚混結構,位置在堂東側,向南,另有四間大瓦房,向北。1989年聖母會修女進住,並經營商店和診所。

堂院占地約三畝。今次建堂,村上退賠三十間房、木料和瓦。宗神父捐兩千元,張雄風的姐姐,是聖母會修女,她居住在澳門,回家探親時捐來七千元。本會教友和其他會教友及神父捐款,總計建堂住房投資五萬餘元。1989年2月27日請來楊廣彥主教和數十位神父,舉行聖堂大典禮儀。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