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淡水都司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下淡水都司營位於台灣屏東縣長治鄉。是清朝設於屏東縣內最高的軍事指揮營。這是朱一貴之亂後,清軍為了堵塞『生番』殺人、防止莠民及亂黨入山而設置的。雍正11年〈西元1733年〉設於山豬毛隘口〈內埔隘寮村附近〉,由清軍一千五百名戍守,後因隘寮溪氾濫而時毀於洪水。光緒11年〈1885年〉,第37任都司陳光輝乃稟請巡撫劉銘傳將「下淡水都司營」移到長治鄉德榮村煙墩腳[1] 。重建於今天長治鄉德榮村煙墩腳的「下淡水都司營」,有南北兩城門及大小營房15間,頭門上設砲台二座。光緒20年甲午戰爭,滿清戰敗,翌年訂立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與本。光緒21年10月中旬,日軍在枋寮登陸,縣內各義軍奮起抗敵,11月日軍進逼阿猴(屏東市),而近在咫尺的煙墩腳都司營清兵,早已逃離無蹤,至今只留下殘破不堪的城門一座。[2]

歷史沿革

清朝下淡水營遺構照片來自文化部

「清朝下淡水營遺構」位於長治鄉德榮村煙墩巷,為殘構狀態的石砌城牆,見證清領時期官方為治理週邊客家、馬卡道、河洛、排灣族群衝突紛爭而設置的軍事指揮營歷史,目前現址只剩下殘破的城門一座,且持續塌陷崩壞中。文化處文資所指出,根據地方提報的資料,清朝下淡水營,原稱為「下淡水都司營」,原於西元一七三三年設於山豬毛隘口,即內埔隘寮村附近,後毀於洪水,一八八五年移至長治鄉德榮村煙墩腳;但由於相關文獻記載不一,審議委員建議縣府進行研究調查,必要時採取考古試掘,以確定遺構歷史緣由與文資價值。[3]

納入屏東縣內第17座縣定古蹟

位於屏東縣長治鄉的清朝下淡水都司營,是當時官方,為治理客家、馬卡道、河洛與排灣等族群衝突,而設置的軍事指揮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於2016年左右由屏東縣政府,召開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通過將其指定為縣定古蹟,成為縣內第17座縣定古蹟。建於清朝的下淡水都司營已經殘破不堪,因為目前仍無當時的具體型態,可以進行修復,因此屏東縣文化處,將先以加固處理,避免牆體繼續塌陷。同時文化處,也會進行周邊文史的調查,以確定都司營的年代、位置與變革的原由後,再討論未來修復或展示的作為。登錄為縣定古蹟的下淡水都司營,目前仍在私人土地上,日後將由長治鄉公所管理維護,鄉公所指出,未來會結合鄉內的歷史建物或景點,規畫出文化觀光的套裝行程,讓民眾更加了解客莊發展的歷史。[4]
   


視頻

【"火燒莊之役"重現客家人最慘痛的一場戰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