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搶跑也能超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後天訓練的?和運動有什麼關係?不上課外班就不能超過別人嗎?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成長過程中,有的家長過度保護,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揠苗助長,得不償失;有的家長自己焦慮,給孩子很大壓力。

孩子的成績=智商+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注意力+自控力+情緒控制能力+視覺聽覺能力。那麼怎樣訓練和提高這些學習能力呢?

訓練前庭平衡能力可以提高注意力,訓練身體協調性可以鍛煉自控能力,訓練觸覺可以改善情緒控制力,訓練視覺聽覺協調性可以減少粗心大意。

本書就是這些訓練方法和經驗的總結。經過30年的臨床實踐,效果斐然。

作者簡介

楊霞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畢業

北京協和醫學院心理學專家

30年兒童心理問題諮詢、矯治臨床經驗

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現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心理學副研究員,北京雲帆啟迪心理諮詢中心主任。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健康工程首席心理專家,中國心理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任人民大學農經學院心理顧問,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心理顧問,中關村三小心理顧問等。30年臨床心理諮詢經驗。

書評

之前聽一個媽媽說,他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一周上2次英語輔導班,還有其他興趣班,每天回家必讀英語、閱讀認字、做各種習題……

聽她說完我好奇的問了一句,孩子有沒有表示過壓力大?媽媽很自豪的說沒有,繼而補了一句說「我女兒做這些挺開心的。」

其實,孩子的學習開不開心,取決於父母對待學習的態度。換句話說,讓孩子愛上學習是有方法的。

怎樣才能真正愛上學習,而不是被迫做學習的機器人?


北京協和醫院心理學專家楊霞老師,在《不搶跑也能超越》這本書中,根據自己30年的從業經驗,總結出科學的方法,幫助家長為孩子創造健康、愉快的學習環境,提倡家長要遵循成長規律,幫助孩子針對性的訓練,在關鍵期得到關鍵能力的培養和練習。

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啟發引導孩子,孩子是可以愛上學習,並能把學習當作玩一樣。

楊霞老師有30年的兒童心理問題諮詢和矯治臨床經驗,曾任人民大學農經學院心理顧問,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心理顧問,中關村三小心理顧問等。樊登老師說這是一本點亮孩子終身學習的內在力量之書。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開啟科學育兒的探索之路。

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愛的本領

某著名大學生用硫酸潑熊事件引起人們的極大震驚,這個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說自己只是想試試狗熊的嗅覺反應。

這不得不讓更多的家長反思,教育只要有漂亮的成績就是優秀麼?

這個成績優秀的大學生,面對狗熊的痛苦嚎叫居然沒有一絲絲心疼和難受,那種冷漠無疑是給十幾年的教育來了個響亮的耳光。

是什麼導致他失去人的溫度?

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今天在教育孩子的眾多課程中缺少了重要的一課,那就是愛和責任的教育。

願意為別人付出,體諒和考慮他人的需要,不能妨礙他人的權利,更不要造成他人的痛苦。這是一種能力,是成長中不能缺少的教育,否則就會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失去溫度失去感知。

其實,生活中看似理所應當的事,實際上並不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家長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那就要注意不能誤入歧途。

01.警惕好成績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喜歡學習好的孩子,甚至成績好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特別對待,比如,理所應當的參加夏令營、不用做任何家務。

這些看似的理所當然在悄悄的磨滅一個孩子參與集體交往,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自己和他人感受的機會。

失去每一次實際生活的能力練習,就等於與這項能力說拜拜。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個階段該有的練習機會一旦錯過,成長的腳步不會因此而停下等待,前方的荊棘也不會破格消失。

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前提是擁有生活的基本技能活下來,才有機會運用知識走更遠更長的路。

正確認識學習成績是每一個家長自我調整的必要功課。

02. 時間不要都用在學習上

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才是對的。而越來越多現實案例證明,好的身體素質和和諧的人際交往決定人是否生活的開心幸福。

然而,生活的本領從來不是從書本就可以獲得的,它更需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中動手練習操作。

換句話說,只有孩子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才能真實體驗到不同的感受,也才會習得對應的應對能力。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警惕總是督促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而忽略生存本應習得的本領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

03.價值觀才是決定孩子做事對錯的關鍵

經常聽到說男孩就應該管的嚴一些,要不然學壞了就不好管了。

家長把孩子是否做壞事歸於有沒有嚴格管教。其實,孩子是否做壞事取決於價值觀。

作者在書中講到: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講道理或給他現成的答案,並且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沒有機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

父母更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解決,一次一次的嘗試會給孩子不同的答案,也是他形成自我價值觀的過程。

優秀的父母,會逐步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獨立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前有個節目,父親帶着兒子在沙漠中行走,炎炎烈日,背着行囊,父親有意要培養堅毅獨立自強的孩子,而他卻忘記了孩子的年齡和本能承擔的範圍。

過於急促的家長會出現情緒的暴雷,這不僅對孩子造成的壓力往往比事情本身要大很多。

獨立意識和能力是從小在不同階段有意識的培養出來的,比如,對於一歲的孩子,允許孩子自己吃飯,;兩三歲時訓練自己穿衣服;五歲開始鼓勵做家務;七八歲訓練獨立完成作業等等。

家長需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每個階段調整對應的方法。

作為父母,既不能過多擔心,凡事代勞;也不能怕麻煩而放任不管。我們要做的是跟着孩子一步一步調整節奏和方法,一起學習成長。

了解每個階段孩子成長特點,針對性的允許鼓勵,孩子既能得到鍛煉,父母也不會焦慮。

都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而真正能幫助孩子的不是父母的幫助和庇護,更不是天天被念叨的學習成績。

父母最最關鍵的是陪伴孩子在生活中一次次一遍遍的嘗試練習,直到它們掌握並能應用自如。

真正的愛,不是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而是學會放手教會他們成長。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