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世俗主義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世俗主義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世俗主義,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控制的主張,俗稱政教分離。認為人們的活動和作出的決定,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應根據證據和事實進行,科學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客觀實踐之上,不應受宗教偏見影響。世俗主義禁止政府干涉、批評民眾的信仰,不允許官方給予任何宗教組織特權或補貼。只有當信仰真實衝擊到民眾生活時,政府才能出面干預,並且必須做到對所有宗教一視同仁。反過來,宗教信仰也不得影響政府運作,或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來源

喬治·雅各布·霍利約克(George Jacob Holyoake,1817年-1906年),英國作家,創造了「secularism」(世俗主義)這個單詞。世俗主義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控制的主張。認為人們的活動和作出的決定,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應根據證據和事實進行,而不應受宗教偏見的影響。科學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客觀實踐之上,不應受虛無縹緲的宗教偏見影響。[1]

世俗主義

世俗主義是一種主張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控制的思想。世俗主義認為,人們的活動和決定,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應基於證據和事實,而非受宗教偏見的影響。世俗主義者的行動主義包括通過公開辯論、脫口秀喜劇、書籍、廣告牌、博客等發表想法。

宗教多樣性和多元化增加時,所有宗教都聲稱擁有唯一和最終的真理,這會導致信譽危機。工業化、思想啟蒙、全球化等現代工業革命帶來了世俗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早期西方社會中,天主教教廷擁有巨大影響力,其聖經對民眾的精神生活與選擇有極大影響。一些宗教觀念限制了科學發展。教士在許多歐洲國家作為獨立特權階級存在,影響了政治權力結構。

美國被視為一個標準的世俗化國家,其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宗教影響較小。世俗化指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及心理上擺脫宗教影響或束縛的狀態,主要表現為政教分離、公民信仰自由、社會生活不受宗教清規戒律束縛。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的法律。

美國教會是自願組成的非盈利團體,政府不提供經費支持,也不干涉其信仰和宗教事務。儘管有些宗教團體宣傳建立政教合一的國體,但美國在法律體系和社會制度層面上是政教分離的。美國保護公民個人信仰自由,無論信仰何種宗教或教派,國家都會保護其不受迫害。美國人追求財富和舒適甚至奢侈的生活方式,這種文化似乎與宗教精神相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