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世界首次,月背「挖土」有多難?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世界首次,月背「挖土」有多難?,在歷經30多天的飛行後,嫦娥六號穩穩着陸在預選着陸區,月背採樣的工作即將開始。採集月壤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 「挖土」,但是嫦娥六號一旦落定,便無法再移動,探測器周邊和腳下,是否可以採集到足夠的月壤樣本,結果誰也不知道。儘管存在許多未知,但是月球背面的探測對於人類了解月球結構、地質特徵以及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1]

南極 - 艾特肯盆地:神秘的未知領域

嫦娥六號着陸在南極 - 艾特肯盆地,這是月球上最大的撞擊盆地之一[2]。首先這裡從來沒有人去過,第二,它的形成年代相對久遠,在科學分析上會帶來一些不同的認識。然而這個巨大的撞擊坑,地形崎嶇不平。探測器如果不小心落在一塊大石頭上,就會影響後面的採樣工作,怎麼做才能讓探測器 「落得准」 呢?

獨特的 「逆行環月軌道」 方案

去往月背,嫦娥六號並不能沿着嫦娥五號開闢的道路前往,設計師們為它重新設計了一條路線,也就是 「逆行環月軌道」 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探測器在環月軌道上的飛行方向與月球自轉方向相反。目前,人類還缺乏從月球背面帶回的原位樣本。在對月背月壤特性未知的前提下,如何開展採樣工作?

採樣方式與挑戰:表取與鑽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表取是用一個機械臂攜帶採樣裝置採集月球表面的土壤,鑽取則是用一根鑽杆鑽入月球表層預定深度,把較深層土壤採集出來[3]。鑽取和表取有很大不同,表取採集的月壤是可以藉助相機看見的,但是鑽取是采月面以下的月壤,相當於閉着眼睛在幹活。打個淺顯的比喻,我們機械去車一個東西,碰到鐵、鋼、銅等不同的材料,使用的工藝尺寸都是不一樣的。月壤也是一樣的道理,鑽取不同的月壤,例如碰到石頭、小顆粒、細粉末等,其要求的工藝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可見,嫦娥六號鑽取採樣的難度非常大。

時間緊任務重:快速智能採樣技術

另外,由於月球正面對地球直接可見,嫦娥五號在月面的 48 個小時可以全部用於工作。在月球背面,雖有中繼星 「鋪路」,但中繼星在繞月飛行中存在 「視覺盲區」,留給嫦娥六號的 「挖土」 時間縮短至 36-40 個小時,這對地面人員以及探測器的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嫦娥六號採用了快速智能採樣技術,需要從地球發送到月球的指令數量少了幾百條,減少了天地交互的時間,降低了通信鏈路的占用,大大提高了採樣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