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德130系列內燃機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德130系列內燃機車(DR class130,DR是東德鐵路的簡稱)包括130型(現稱230型)、131型(231)、132型(232、233、234、241)、142型(242)。

130系列機車都是在蘇聯盧甘斯克(今屬烏克蘭)生產的,而後出口到東德。在德國統一之後,這些機車仍然使用,主要用於重型貨運。該型機車在1970至1982年之間共生產了700輛。德國人把這些機車暱稱為「柳德米拉」,一個典型的俄國女子名字。

開發背景

1950年代中期,民主德國(東德)的德國國營鐵路開始了大規模的牽引動力改革。由於當時東德能夠從蘇聯獲得穩定的原油供應,而且鐵路電氣化改造的成本較大,因此德國國營鐵路確定了牽引動力內燃化的發展方針,優先以柴油機車取代原有的蒸汽機車。同時,又制定了一個全部採用液力傳動柴油機車的機車型譜,包括V15、V60、V100、V180型柴油機車。

至1960年代中期以前,德國國營鐵路柴油機車的開發及購置僅限於本國企業,並達到了較高的標準化程度。當時,德國國營鐵路原本計劃進一步優化柴油機車型譜,自行研製新一代具有列車供電裝置的2400馬力及2700馬力客運柴油機車[1]。然而,這個計劃最終被沒有實現,原因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互助委員會上,提出經互會國家的所有2000馬力以上的幹線柴油機車都應該由蘇聯提供,雖然這個建議受到經互會內的一些國家的反對而沒有形成決議,但東德在蘇聯的政治壓力下仍然服從了這項提案。因此,東德逐步停止生產液力傳動幹線柴油機車,改為從蘇聯進口2000馬力以上的電傳動柴油機車,並且從羅馬尼亞進口液力傳動柴油機車。1966年起,蘇聯的伏羅希洛夫格勒內燃機車製造廠開始向德國國營鐵路提供M62型柴油機車,該型機車在東德的鐵路系統中被定型為V200型,採用2000馬力的14Д40型二衝程柴油機和直—直流電傳動裝置,最大速度為140公里/小時。

研製過程

然而,為了滿足客運列車擴大編組及提高速度的牽引需要,德國國營鐵路需要一種功率更大的幹線柴油機車。根據蘇聯部長會議於1965年11月20日批准通過的975號決議,正式要求伏羅希洛夫格勒內燃機車製造廠立項研製一種適用於東歐國家的新型3000馬力電傳動柴油機車。機車研製項目由蘇聯重型和運輸機器製造部(МТЭиТМ)領導及監督,總設計師為弗拉基米爾·R.斯捷潘諾夫(Владимир Романович Степанов);1966年8月23日,通過了機車技術方案的設計評審,並在1967年3月1日由部級科學技術委員會審議通過機車施工設計

1967年11月7日,首台原型車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工廠竣工,新機車被定型為TE109型(ТЭ109),採用3000馬力的1А-5Д49型四衝程柴油機,也是蘇聯第一種採用交—直流電[2]傳動裝置的柴油機車;通過採用不同的牽引齒輪傳動比,可以使TE109型機車作為貨運或客運機車使用,最大運行速度分別為100公里/小時和140公里/小時。1968年至1969年間,在全蘇鐵道運輸科學研究院的組織下,TE109-001、002號機車與2TE40-005、2TE10L型柴油機車,在敖德薩-基希訥烏鐵路局的伯爾茲機務段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的運用條件下,TE109型機車及2TE40型機車的燃油消耗量比2TE10L型機車減少9~11%(按單節機車計算)。

視頻

東德130系列內燃機車 相關視頻

東德鐵路列車短距離緊急剎車,現場火花四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