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把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把頭


清朝上層貴族婦女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髮型。

目錄

歷史演變過程

  清入關之前的女性髮型統治清代的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快捷,便於騎射,滿族男

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統一。到後來努爾哈赤建後金國,始建冠服制度。宮廷后妃命婦

為了大典時戴朝冠的需要,將頭頂之盤髻鬆散於腦 後。    清初的「小兩把頭」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后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后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

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

頭」。清初的幾位皇太后、皇后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后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

飾。用以敦促宮中后妃以節儉為本。「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髮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着清朝統治的鞏

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着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1]


清中期的「兩把頭」

   清中期,是史稱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也不例外。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

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后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髮髻就顯出許多不足

之處。如「小兩把頭」低垂,幾乎挨到耳根,髮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將這些美麗的首飾戴上去呢?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

鐵絲擰成的,形似橫着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

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髮,梳成扁平狀,末端用髮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髮髻象個待飛的燕子,清代後

妃還因年齡而異梳頭戴首飾。年紀輕的,戴艷麗的珍寶首飾,顯出年青活潑的朝氣。年老的梳「兩把頭」,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出老年婦女端莊、穩重。皇家女子

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着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

行動規範的最佳形象。


清朝晚期出現「大拉翅」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開始出現,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

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

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發明者是追求的美麗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審美因她而改變,隨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變,兩把頭開始退出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

  1. 兩把頭,搜狗, 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