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從事特種動植物資源保護[1]、開發、利用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研究所前身是始建於1956年的吉林省特產試驗站,1957年定名為吉林省特產研究所,1959年毛皮動物研究部分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毛皮獸研究所,1981年定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根據2018年4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特產所設有6個職能管理部門,10個研究室;在職職工504人。

發展歷史

1956年,吉林省特產試驗站成立。

1957年,吉林省特產試驗站定名為吉林省特產研究所。

1959年,毛皮動物研究部分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毛皮獸研究所。

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毛皮獸研究所定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2011年11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正式入駐長春市,位於長春市淨月經濟開發區。

人員編制

據2018年8月特產研究所官網顯示,特產所擁有在職職工504人,其中科技人員336人,高級職稱68人,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吉林省高級專家3名,科技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19人,碩士學位90人。

科研成果

據2018年8月特產研究所官網顯示,特產所共承擔各類研究項目490項,獲得各類各級科研成果310項,獲獎成果196項,70的科技成果已推廣應用,共培訓農民近二十萬人次,科技貢獻累計新增效益達2450多億元。

2015年,特產研究所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資助9項,立項數量增加80;其中,由溫永俊博士主持申請的「狂犬病強毒株糖蛋白干預神經突觸體第質釋放循環功能的分子機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支持資金63萬元。其餘8項為青年基金,共獲156萬元資助。

2013年,特產研究所張海華「EGF對水貂毛囊發育調節機制研究」、郭利「自噬在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不同生物型感染宿主細胞中的作用及相關基因表達研究」、朱言柱「鋁致大鼠腸粘膜免疫耐受消失的TLR9/NF-kB信號轉導機制」3個項目喜獲青年科學基金批准立項,經費總額70萬元。

視頻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山東亞康毛皮動物科研技術服務中心為您服務
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所長李光玉一行到清洋湖考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