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室2010年4月26日,經所務會決定,發布《關於組建新的研究室及任命通知》(科史發〔2010〕22 號),決定建立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室和西方科技史研究室,構建以研究室為基本研究單元、以研究中心為任務平台的矩陣式科研組織模式。

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室目前共有19名研究人員。中國古代科技史室研究人員關注的學術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學史、數學史、農學[1]史、醫學史、生物學史、地理學史、紡織史、技術史、冶金史、造船史、傳統工藝調查與保護等。

相關資訊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第11次編委會議召開

2018年12月23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第11次編委會議,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舉行。科學技術史卷主編和副主編,分支主編和副主編,編委和部分作者(以姓氏拼音為序)陳朴、陳祥、程釗、戴念祖、馮立昇、高柯立(代表潛偉)、勾文增、關曉武、郭書春、郭濤、韓毅、李成智、劉輝、劉益東、羅桂環、任全娥、田淼、王彥雨、王英華、魏毅、姚大志、張柏春、張大慶、張九辰、趙明輝、趙陽、朱鎖玲、周雁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龔婷,以及參與會議工作的曹希敬、王君秀、閆星汝等32人參加會議(圖1)。

這次編委會議由《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主編張柏春研究員主持。會議主要議題是:聽取21個分支學科[2]負責人介紹詞條撰稿、審稿和完成情況;集中討論和解決詞條撰稿、審稿和提交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張柏春感謝編委們和作者們為撰寫科技史卷詞條做出的貢獻。他強調了各分支學科撰稿、定稿、審稿和詞條提交過程中存在的難點與問題,希望各位作者按照條目總表,採取先易後難的方式,抓緊各分支條目的寫作,把成熟的、已完成的條目,儘快安排送審。一些交叉性較強且涉及多個學科知識的條目,可以安排在最後集中解決。韓毅研究員介紹了2018年7月28日第10次編委會以來,各分支學科提交核心詞條情況和項目整體推進落實情況。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龔婷,首先傳達了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編纂出版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作出的重要指示,介紹科技史卷已有112個核心條目提交《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展示平台,並解答了編委們提出的撰稿、審稿等方面的問題。針對目前審稿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她表示出版社可以儘量幫助聯繫專家審稿,希望各分支把已完成的條目儘快提交到出版社,以便早日安排審稿,保障按照總體進度要求完成任務。

科技史卷21個分支主編或代表介紹了本學科撰稿完成情況、審稿情況,以及現階段撰稿和審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會專家較多地提出了科技史學科因其特殊性而與其他學科產生重複並不得不刪減的問題,甚至不能撰寫某些不可缺少的詞條。張柏春和龔婷認為可以將這些問題暫時擱置,以後考慮協商補充。與會者還針對每一個分支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內容涉及標題名稱、條目內容更新、多學科交叉條目、審稿方式等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