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濕地生態研究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濕地生態研究組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地)研究組,本團隊圍繞濕地[1]等自然保護地保護與利用,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演替與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提出自然保護地保護和恢復、規劃與監測評估等技術。

一、負責人簡介

吳明,男,土壤學專業,博士,研究員。2002年起從事濕地生態學研究,擔任國家林草局杭州灣濕地生態站站長和杭州西溪濕地生態站技術站長、中國濕地保護協會理事、浙江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林學會濕地專委會主任。2016年獲國家林業局「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人選和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第一(含通訊)作者發表論文80多篇,出版專著3部,參編著作4部。主持的「杭州灣典型濕地資源監測與生態恢復」與「國家濕地公園資源管理與經營模式研究」分別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二、三等獎(排名第1),為我國濱海濕地恢復和城市濕地可持續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二、團隊研究方向

1.濕地過程與生態恢復

以長期定位監測與模擬實驗為主要手段,研究濕地形成、發育和演化規律;探討濕地系統中碳、氮、磷循環的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分析濕地植物、水鳥等生物多樣性及其維持機制;揭示外來植物入侵機理。開展人類活動影響下濕地時空格局、關鍵生態過程及功能退化機理研究,研發退化濕地主導服務功能修復與重建技術。

2.景觀規劃與生態設計

圍繞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恢復技術需求,結合星空地一體化監測,分析區域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從區域生態系統的構成出發,結合生境構建、植物群落、動物活動、環境承載力等分析,研究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及退化修復的對策及其空間布局;提出濕地保護與恢復景觀設計與規劃技術體系。

3.自然保護地監測評估

圍繞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需求,開展自然保護地規劃和設計、自然資源調查和生物多樣性動態監測、生態系統評估、適應性經營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物棲息地恢復及生態功能提升等研究和示範,提出生態系統監測和評估指標及方法、珍稀動植物種群及棲息地恢復、主導服務功能恢復等關鍵技術。

三、取得主要成績

1.濕地資源監測與管理方面

建立和技術支撐了國家林草局濕地野外台站2個。構建了杭州灣濕地生態監測體系1套,開展了濕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長期定位監測;利用3S技術分析了近30年來杭州灣以及浙江省濱海濕地資源變化,建立了杭州灣濕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系統。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2.濕地關鍵過程與功能研究方面

針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及人為活動對濕地過程與功能的影響,研究了濕地系統中碳、氮、水耦合循環的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及其圍墾效應;探明了浙江省濱海濕地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生物量分布及影響因素;開展了珍惜瀕危水鳥種群的遷徙生態學和保護工作;揭示了加拿大一支黃花等典型外來物種入侵機理、生態學效應及其清除技術等。

3.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技術方面

針對濱海濕地退化問題,研究提出了基於碳固定與溫室氣體減排的生態恢復技術;海岸帶人工濕地植物配置、生物強化和景觀設計等構建與管理技術;以及濱海圍墾區濕地鳥類棲息地構建技術。在杭州灣等地建立圍墾區濕地功能恢復技術試驗示範區共100 hm2。

4.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研究方面

針對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矛盾,提出了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利用平衡發展的「西溪模式」,並在全國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中推廣;制訂了《濕地公園生態管理技術規範》地方標準1項;研究成果為浙江省10餘個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監測、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提供科技支撐。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

四、成員組成

團隊現有成員7人,其中研究員2名:吳明、邵學新;副研究員[2]1名:葉小齊;高級工程師1名:張龍;助理研究員3名:焦盛武、李妞、藺星娜。

參考文獻

  1. 濕地,它有着怎麼樣的美稱,搜狐,2023-02-02
  2. 副研究員是什麼級別 ,搜狐,20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