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植樹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植樹節 (法定節日)

中國植樹節定於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國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中國曾於1915年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最初由林學家凌道揚等創議設立 ,而後在1928年將植樹節改為孫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紀念革命先驅的植樹造林願望。這一設定被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沿用至今。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 中文名 :中國植樹節
  • 節日時間 :3月12日
  • 節日起源 :孫中山逝世
  • 設定時間 :1928年
  • 紀   念 :孫中山

節日徽標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中國植樹節是以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生態環境而設立的節日。與其它慶祝性質的節日不同,植樹節需要各機關、單位高效地組織進行相關活動,方能更好地達到植樹節設立的初衷。1984年2月,全國綠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國植樹節標誌,以提高中國植樹節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方便民眾有組織地參與綠化活動。

節徽圖案中的樹,示意我國公民人人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鐫刻的「中國植樹節」和「3.12」字樣,既讓人們牢記植樹節的日子,又寓含中國人民年年植樹,造福人類的堅忍不拔決心。三棵闊葉樹和兩棵針葉樹會意為「森林」。圍繞着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

節日主題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為了激發人們植樹造林的熱情,讓民眾的造林運動更有系統性、針對性,自2009年起,每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均為當年的中國植樹節制定一個節日主題。 歷年的節日主題如下:

2015年:美化環境,清新空氣

2014年: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2013年:深入開展造林綠化,鼎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2012年: 植綠護綠共創省示範文明城市

2011年: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2010年:與大樹在一起

2009年: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2008年:讓我們進一步的去種植物吧。[1]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發展歷程

古代植樹活動

中國古代沒有由國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植樹節日,但是中國人從古到今歷來重視植樹造林。《禮記》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時代,舜便設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處理全國的林業事務。

清明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植樹時間。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俗。

古代的統治者曾多次下達植樹的命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便下令在道旁植樹作蔭蔽之用。公元605 年,隋煬帝下令開河挖渠,詔令民間種植柳樹,每種活一棵,就賞細絹一匹。宋太祖則根據植樹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並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率領百姓植樹有功的官吏,可晉升一級。元朝建立後,元世祖頒布《農桑之制》十四條,規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種桑、棗二十株,或根據土地情況栽種榆、柳等代替。同時嚴飭各級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審報不實,按律治罪。

明清時代,植樹規模有更大發展。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文化措施中,就有植樹造林一項。「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空地植樹的實行免稅,而對不完成植樹任務者懲罰,對砍伐樹木者治罪。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員勸諭百姓植樹,禁止非時採伐和牛羊踐踏及盜竊之害。鴉片戰爭後,一批有識之士提倡維新,光緒皇帝曾詔諭發展農林事業,興辦農林教育。

其實因此看來中國古代就有很良好的植樹造林傳統。

民國植樹式

中國的植樹節最初確定於4月5日清明節,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改為3月12日。最初是由林學家凌道揚等創議中國設植樹節的 [2]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1894年,他在《上李鴻章書》中就強調「急興農學,講究樹藝」。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農商部呈准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每年4月5日前後)為植樹節,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指定地點、選擇樹種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活動。該決議於同年7月21日獲批准,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執行。自此,中國正式有了自己的植樹節日。

1928年4月7日,民國政府通令全國:「嗣後舊曆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1929年2月,農礦部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規定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並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則出於三月初旬寒氣未消,不適於栽樹的緣故,將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左右。而後,行政院院會通過了《植樹節舉行造林運動辦法》,通令全國實施。[3]

新中國植樹節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逐漸加深了對植樹造林重要性的理解。1979年2月2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林業總局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中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並且要實現得更好。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鄧小平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4]

生態意義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中國設立中國植樹節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森林,增種樹木。

每一棵大樹的生長都對人類社會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國外曾有學者對樹的生態價值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成群的樹林能對生態系統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一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於造價千餘萬元、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庫。有專家預測,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約有450萬個生物物種將不復存在,陸地上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人類面臨嚴重水荒。森林的喪失更會使許多地區風速增加60%~80%,因風災而喪生的人可達數億。

在城市,行道樹同樣可對人類社會作出有益貢獻。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夾竹桃、銀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人口稠密缺少綠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氣中有細菌3.4萬個,是森林的一萬倍,而城市內種植一定數量的數目後,大氣含病菌量可減少約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氣濕度,一株成年樹,一天可蒸發400公斤水,使空氣濕度上升的同時,亦可降低城市的溫度,減緩熱島效應。城市林帶、綠籬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寬30米的林帶可降低噪音6~8分貝。城市防護林具有減緩風速的作用,其有效範圍在樹高40倍以內,其中在10~20倍範圍內可降低風速50%。

節日成果

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施多年來,全國各地人民群眾都認真履行公民應盡的植樹義務。截至2008年,中國大陸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在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到2008年,中國森林面積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 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億公頃。此外,中國加緊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林保護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5]

紀念品

中國植樹節原圖鏈接

為紀念植樹節的成果,中國曾多次發行植樹節的相關紀念品。

1980年3月12日,即我國第一個植樹節,原郵電部發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特種郵票,全套4枚。第一枚「經濟林」,面值4分;第二枚「四旁綠化」,面值8分;第三枚「飛播造林」,面值10分;第四枚「廠礦綠化」面值20分。

1990年3月12日,即我國第十一個植樹節,原郵電部發行《綠化祖國》特種郵票,全套4枚。第一枚「全民義務植樹」,面值8分;第二枚「城市綠化美化」,面值10分;第三枚「建設綠色長城」,面值20分;第四枚「林茂糧豐」,面值30分。

1991年3月12日,為紀念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10周年,中國人民銀行於1991年3月12日發行了一套3枚、每枚面值1元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10周年流通紀念幣,發行數量為1000萬套,與現行人民幣等值流通。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植樹節節徽和「中國植樹節3.12」等。背面除「全民義務植樹十周年」字樣統一外,主景圖案分別為:綬帶、鐵鍬和樹;花卉裝飾的女青年頭像;華表、地球和飛翔的小鳥,分別表示「全民動員、義務植樹;美化祖國、造福人類;治理山河、保護生態」。

2003年3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環境保護——植樹節」銀質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植樹節節徽主圖案,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分別為綠色生命與林海飛鳥圖,並刊面額。該套紀念幣為精製幣,每枚含純銀1盎司,成色99.9%,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發行量30000套。

3月12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植樹節》紀念郵票1套1枚,郵票面值1.20元。[6]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