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熱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熱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熱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7年正式成立「地熱研究中心」,瞄準中深層地熱能開發的科學前沿,以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為基礎,交叉融合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機械工程[1]、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學科,主要在地熱資源評價、高效成井技術、儲層改造機理與技術、地熱能高效利用方法、注采井網一體化設計及多尺度多相流動模擬方面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

機構簡介

地熱研究中心現有固定人員39名,黃中偉教授擔任中心主任,副主任為邱楠生、宋先知和王瑋三位教授。下設四個研究方向,其中鮑志東、曾濺輝教授團隊主攻地熱資源評價方法與技術;李根生院士、黃中偉教授團隊主攻高效破岩機理及鑽井成井技術;陳勉、金衍教授團隊主攻高溫地熱儲層改造機理與技術;李振林教授、王瑋教授、侯磊教授團隊主攻地熱能高效利用方法、注采井網一體化設計及多尺度多相流動模擬。中心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1人,國家傑青6人、長江學者5人、優青等高層次人才14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地熱能高效開發與利用團隊。

主要教學與研究成果

2021年12月,李根生院士團隊牽頭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乾熱岩地熱資源開採機理與方法」獲得立項資助。該項目是我國地熱資源開採領域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是我校十四五開局之年牽頭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也是學校自2014年陳勉教授首次獲批以來的第二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21年9月,地熱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先知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骨幹盛茂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2021年5月,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部碳酸鹽岩熱儲層強化增產與利用綜合評價技術」在雄安新區高於莊組開展了水力噴射酸化壓裂綜合改造工藝現場試驗,層段單位湧水量從0.023立方米/h·m增大到0.745立方米/h·m,實現增產30倍,表明深部碳酸鹽岩熱儲層通過壓裂具備較大的增產潛力。本次試驗綜合了裂隙成像監測、微震監測、水力噴射壓裂等工藝,探索形成了古潛山區深部碳酸鹽岩可複製、可推廣的壓裂工藝,為古潛山地熱的高效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2021年4月,地熱研究中心骨幹田守嶒教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21年1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中國石化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等,「中深層地熱經濟高效開採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19-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行業科學技術獎發明一等獎;「京津冀中深層地熱經濟高效鑽采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一等獎。

2020年9月,黃中偉教授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分支井輔助乾熱岩注采井縫網溝通機理研究」,與美國猶他大學FORGE地熱項目團隊合作,探索乾熱岩體積壓裂形成縫網的可行性。

2020年6月,優秀學科博士後武曉光獲得國家「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

2019年11月,黃中偉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砂岩熱儲層采灌增效技術及裝備」;另外承擔了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涉及乾熱岩熱儲多場耦合流動傳熱、火成岩深層地熱高效成井、深部碳酸鹽岩熱儲安全增儲、砂岩熱儲改造新材料及工藝技術等研究。

2019年10月,地熱中心副主任邱楠生教授領銜、中國科學院大學胡聖標、何麗娟研究員共同主編,地熱中心朱傳慶副教授、常健副教授參編,出版了石油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沉積盆地地熱學》。該教材為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論述沉積盆地地熱學的教材,全面地闡述了地熱學相關課程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論與知識。該教材的出版發行對我國油氣田地熱、盆地分析和大陸動力學研究以及油氣與地熱勘探等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9年9月,地熱研究中心骨幹王海柱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2019年8月,與美國岩石力學協會(ARMA)聯合主辦2019ARMA-CUPB地熱國際會議,ARMA前主席John McLennan和石大副校長李根生院士任大會顧問委員會主席,會議主題為「從傳統地熱能到增強型地熱系統——分享油氣工業技術」 ,來自中、美、英、德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的150餘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共同交流地熱領域新理論和新技術的發展,是美國岩石力學協會第一次在美國之外舉辦大型學術會議。

2019年1月,黃中偉教授負責的「新型射流提高深部地熱鑽井速度基礎研究」獲批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這也是我校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教師。「卓青計劃」屬於北京市高精尖項目,本次批覆名單中共有21所在京高校的39名優秀青年科學家獲得該項目資助,每個項目實施周期為5年、資助金額5000萬元。

2018年11月,聯合中石化新星依託中英牛頓基金「地熱智能井鑽完井關鍵技術與優化設計平台」在河北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河北雄縣開展單井高效熱提取技術現場試驗,單井穩定取熱功率約160kW,供暖面積達到5000m2,首次實現較大功率取熱不取水技術應用,為我國中深層地熱經濟高效開發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對促進我國地熱能高效清潔利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等方面意義重大!

2018年9月,李根生院士負責的「水力噴射徑向水平井綜合實驗系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項目」資助,該項目圍繞水力噴射徑向水平井技術破岩成井、軌跡延伸、壓裂增產等關鍵難題,提出了由三大模塊七個單元組成水力噴射徑向水平井綜合實驗系統的研製方案,可為油氣即地熱資源高效開發提供有力的科學儀器和技術支撐,引領該技術的發展。

2018年9月,地熱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先知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2018年6月,宋先知等將發明專利「地熱井雙層真空保溫結構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轉讓(實施許可)濮陽億菲神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推廣應用。

2017年2月,黃中偉教授入選中組部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的「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第三批)。

2017年10月,黃中偉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7年6月,黃中偉教授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7年5月,李根生院士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地熱智能井鑽完井關鍵技術與優化設計平台」正式啟動,與英國帝國理工開展地熱智能井技術研究。

2017年4月,黃中偉教授獲批地熱領域國內首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資助,用來開展深部地熱資源開發基礎研究。

22)依託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設置了「新能源地質與勘探」研究方向,已開設《地熱學基礎》、《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地熱資源開發應用前沿》等專業主幹課。

參考文獻